4月22日晚上九点半,浦东新区宣桥镇家庭农场主黄生飞忙完当日近千单配送,赶到蘑菇种植户朱龙弟的菇棚。这是黄生飞疫情期间开助农首播的情景。短短两小时,帮助朱龙弟销售了近千斤蘑菇。
黄生飞的家庭农场被列入上海市疫情防控农产品保障名单。疫情封控以来,农场为上海近千个社区配送农产品。“最忙的时候,每分钟都有电话进来,手机一直在发烫。”趁着傍晚休息的空档,与记者聊起疫情期间的忙碌,“我们边接订单,边忙着包装、发货,高峰时,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黄生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受到,家庭农场的存在对于市民保供的重要性。
通过直播助农销售
第一次开通疫情助农直播的那晚,她爬上三层高的菇棚架,通过镜头向网友展示刚采摘的双孢蘑菇。“我之前没想到要在疫情做直播,因为太忙了,但这次很突然,我们一定要帮朱大哥做一场……”镜头前,双孢蘑菇丛丛冒出、密密麻麻、雪白圆润。她几次强调,“要帮市民和农户搭起桥梁。”被列入保供名单,就可以通过保供车辆向社区完成农产品的点对点配送,但疫情期间,由于人员、车辆等原因,有这样能力和资质的合作社是有限的。朱龙弟种植蘑菇20多年,有60个蘑菇大棚,由于他不在保供名单之列,蘑菇不断成熟高产,给他带来了很大压力。以往这时候,朱龙弟并不愁销路,但物流运输迟迟未通,蘑菇眼看就要滞销。
黄生飞觉得,关键时刻必须帮忙。“我们煲汤、炒菜,怎么搭配都好吃;放些黄油煎一下,再撒点胡椒粉,口感非常鲜。”黄生飞的直播推荐吸引了许多“团长”下单,扫码、建群,这样的流程在近段时间已重复多次,很快,两个社区群满员,直播间人数超过千人。连续几日来,朱龙弟面临滞销的蘑菇几近售完。
随着天气变暖,新鲜时令蔬果加速成熟,在黄生飞农场周边,规模不一、品种不同的多类农产品皆因物流运输受限、销售渠道被打乱等原因,陷入滞销风险。时间并不等人,农产品有保鲜期,社区居民也渴望更丰富的菜篮子。
黄生飞和她的团队想到的办法是发起“生飞助农计划”。对于周边种植户经确认防疫安全、核酸检测报告齐全的农产品,纳入生飞农场的保供套餐中,在现场“吃播”给市民看。短短几天,她除了帮“朱大哥”卖蘑菇,还帮周边种植户卖番茄、卖西瓜、卖小龙虾……“只有这样大胆试试,快,能见效。”黄生飞感到着急,“不管怎样,我们先把信息发出去,让大家都看到。”
联合农户为保供发挥更大力量
疫情十足考验了黄生飞的农场。“城市短暂停摆的时候,越发觉得我们上海家庭农场的生命力很顽强,虽然,我们每个农场体量都不大,但大家联合起来就能发挥出大力量。”黄生飞说。
每天来自社区和企业的上千份订单占据了农场绝大多数精力。黑夜白天轮番工作,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在几乎全人工作业的状态下接单,挑战的是体力。封控期间,黄生飞第一次接到为企业配送的“诉求”,她一个人开着保供车,跑完了大半个上海;后来,一个传一个,主动找上门要订菜的单位越多越多。企业订单跟社区不同,一笔订单可能分送各个区,在物流运力紧张的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当时,所有员工都在反对我这样接单,但还是坚持做下来了。很多企业老板发来红包感谢,我说,我不能要。”黄生飞又接二连三收到感谢信。
订单量上涨,覆盖面扩增。向来沿着产业化联合体思路做农业的黄生飞始终坚持在疫情期间要更加发挥产销联盟作用,帮助周边农户销售地产菜。“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本地农户,因为没有通行证出不去,我们一定要搭好桥梁,减少他们的损失,也满足市民的需求。”黄生飞说。
疫情期间,黄生飞也没少做公益。她为敬老院、学校捐赠蔬菜,还通过小视频发出公益邀约,为买不到菜的留守独居老人、病患者、孕产妇、医护人员等提供免费蔬菜大礼包。“希望我们农场在疫情期间的努力,能够给更多人带来温暖。”黄生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