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鹏飞 记者 欧阳蕾昵
“老潘,老潘,调解不偏”,说的就是崇明区港西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老潘”调解工作室的负责人潘永国。港西镇乡里乡亲遇到婆媳矛盾、兄弟反目、邻里纠纷,都要来找老潘评评理、断断案。5年来,老潘用自己的诚心、耐心和爱心,“调”出了人间真情。仅老潘调解工作室成功调处的各类矛盾纠纷就多达500余起,其中疑难案件占20%以上。
断好家务事
“老潘,谢谢你,多亏你让他们重归于好!”93岁的张阿婆紧紧握着潘永国的手。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老潘的工作就是帮老百姓断好家务事。原来,张阿婆有一笔数额不小的钱款不知去向,她的六个子女彼此猜忌,觉得一定是母亲偏心偷偷把钱塞给了哪个孩子。可张阿婆一口咬定没有把钱给别人,只是自己也记不清究竟把钱放哪里了。老潘心想,要是不把这笔钱的去向调查得水落石出,这一大家子的心结怕是永远也解不开了。
于是,他“捱进门,自得凳”,把张家六子女和村干部叫到了张阿婆家里,在征得他们同意后,大家搜遍每个角落仔细查找钱款下落。在十双眼睛的注视下,老潘终于找到了张阿婆“失踪”的钱款。随后老潘提议把这笔钱存入银行,存折交由村委会保管,待老人百年以后,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才能继承这笔遗产。张家子女对老潘的一系列举动心服口服,心结终于解开。
消除后顾之忧
2020年12月,港西镇某村一外来务工人员袁某在工作期间意外死亡。当天晚上,死者家属及亲戚十余人来到工厂守住袁某的遗体,拒绝送至殡仪馆火化,并在工厂门口烧纸钱等,造成不良影响。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劝阻家属的过激行为,老潘当仁不让,出面主持调解。他首先稳定死者家属的情绪,劝导死者家属“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应尽快办理丧事,同时又把企业主找来,告知企业主应该主动履行责任,避免事件发酵对企业经营造成不良影响。在老潘苦口婆心劝说之下,家属将死者送至殡仪馆火化并同意坐下来调解。在家属处理死者后事的间隙,老潘抓紧召开案情分析会,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向法律顾问进行咨询等一系列工作,拿出了调解建议书,并就赔偿标准和数额向双方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为了打消死者家属“签了协议拿不到钱”的顾虑,老潘费尽心思,找到一名协议履行担保人,消除了死者家属的后顾之忧,调解得以顺利完成。
延伸服务触角
随着调解案例的越来越多,“老潘”调解工作室品牌也越来越响。在港西镇党委的支持下,“老潘”工作室延伸服务触角,在港西镇所属12个村分别设立调解联络点,并建立起一支由老干部、老党员、乡贤等组成的37人的人民调解员队伍。这支调解员队伍活跃在各个村,参与村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能够确保矛盾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让很多问题在初发阶段就得到有效解决。老潘常说:“人民调解是常态化的,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到底的,还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他注重对接班人的培养,不仅对各个村里找上来的“疑难杂症”有求必应,还将自己多年参与调解的案例整理出来,在每年的镇人民调解和法律明白人培训班上向大家讲授,让“老潘经验”为更多的人掌握,指导更多的矛盾化解。
2017年,老潘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在前不久开展的上海市“十佳调解品牌”评选中,“老潘”调解工作室在全市32家调解机构中一举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老潘,老潘,调解不偏”在崇明区港西镇传为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