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晴晓 摄/文
2001年的7月20日,88户三峡移民来到了浦东新区,搬进了由当地政府统一修建的楼房。这其中就有来自重庆市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的彭文国一家。
衣着整洁、步履矫健的彭文国从村口走来,脸上笑意满满。“快请进,刚刚在前面店里忙。”秋末初冬,午后的阳光洒落进干净整洁的小巷,彭文国推开家门,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跟妻子吴玉英说烧水泡茶。
昔住长江头,今居长江尾。跨越1600多公里,从山区到平原,从赏长江两岸柑橘满枝头到看沪上郊区水稻欢长,20年来,彭文国在浦东新区新场镇仁义村扎根生长,“上海这个地方,只要肯干,生活还是可以的,幸福感很足。”
彭文国是重庆市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人,出生于1968年,19岁参军入伍,在攀枝花市服兵役期间曾跟炊事班的师傅学过炒菜。1990年退伍后,他在北京、武汉、三亚等地从事过餐饮行业……2001年,时年33岁的彭文国是龙泉村的村书记,尝遍百味、见多识广又闯劲十足的他,在得知要搬到上海之后,不觉有些期待。“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平台广阔,金融发达,外迁后对下一代发展有利,挺好的。”彭文国说,“而且三峡工程是民生工程,迁出就是支持国家发展,挺好的。”
可是,都挺好的上海,对于老一辈龙泉村村民们来说,却是未知的、陌生的。第一次搬前考察,龙泉村考察团望着沪郊休种的农田,觉得冬日的暖阳也变得更刺眼了。拿着没签满的搬迁同意书,彭文国陷入了沉思……看惯了江上的白帆、听惯了家乡的号子,老一辈川渝人舍不得,也走不开,怎么办?彭文国转变思路,从自身经历出发。“那个年代,电视剧《上海滩》不仅仅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在其他青年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年轻人的眼光是要开阔一些的,“2000年左右,家乡有很多人在外务工,我们搬来上海就可以在家门口工作,机会也多。”彭文国走村入户,与青年一辈积极沟通,“耕地有保障,每人一亩承包地,一分自留地;教育资源也充足,对于移民子女,前两年学费免费,生活费也相对减免……”第二次搬迁考察结束后,龙泉村交上了签满名字的搬迁同意书。
搬迁之后,性格开朗,工作经验丰富的彭文国在村镇的帮扶举措下干起了移民安置工作。“那时候,每户移民的床头柜上都贴着一张电话表。”彭文国回忆起来,“谁家有事,我都会赶过去,能尽一份力的,咱当然是要帮一下。”彭文国说,“但是,咱们也要就事论事,帮理不帮亲。移民们不理解的,我也会去宣传、讲解。”就这样,彭文国在移民和村民中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吴侬软语中,建起了“朋友圈”,适应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撑起了一个家。
“要问在移民办工作的那几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彭文国喝了口茶,感叹的说“当时,有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家庭困难,上不起学。”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彭文国及时与村镇方面协调沟通,联络村镇的企业、公司,终于圆了青年的大学梦。“应该早就毕业了。”彭文国笑着说,“有文化,在哪里都可以站得住。”
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正如名字里有“文”这个字一样,彭文国很重视儿女的教育,“我们来的时候,小孩子是刚上学的年纪,幼儿园大班开始读。”谈起儿女来,彭文国笑起来,左脸颊的酒窝更深了,“适应能力很强的,他们现在上海话说的老好了。”大女儿彭红,现在在派出所工作,小儿子彭亮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军人。“今年退伍回来了,前不久报考了水务集团。”彭文国边说边点开手机相册,“彭亮没在家,最近村里在收粮,他去帮忙了。”照片上,留着板寸的男孩二十岁左右的年纪,目光坚定,神采飞扬。
如今,彭文国53岁了,现在在南汇镇殡仪馆工作,妻子吴玉英经营了一间杂货铺,“早上六点半开门,主要是给邻里乡亲们图个方便。”彭文国说,闲暇时间,他也会搬一把椅子在店门外休憩,陪妻子一起看店。
日暮降临,炊烟袅袅,日子不紧不慢的过着,沪语也成为了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