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穿过合肥站不久,便驶入长丰县境内。狭长的县境,由南而北观之,宛若一头昂首挺立着的傲牛。
从“红果”到“红颜”
在长丰,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穿的草莓衣,吃的草莓饭,住的草莓房,娶的草莓娘,要嫁就嫁草莓郎。”足见草莓产业对人们的影响。长丰草莓的种植历史很长,但真正发展成一项产业,要从2001年说起。
这一年,全县花大力气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路在何方”为题,进行了3个多月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最终确立“快工强县、优农富民、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新发展思路。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长丰的草莓种植面积还不到2万亩,主要问题在销售,收获的草莓没办法远销,最多就卖到邻近地区。种出来的都卖不掉,自然没法再扩大生产。
草莓娇贵,只能卖鲜果,稍微一搁就烂。县委书记看到市场上倾倒的一筐筐烂草莓,痛下决心要打开销路,想尽办法安排专列把草莓运出去。
草莓种植真正形成规模,是在2001年长丰总体发展思路确定之后。当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长丰草莓节”,把全国商贩吸引来收草莓,之后每年举办一届,打开销路,提升价格,草莓种植面积从此迅速提升上来。
到2020年,全县草莓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总产量约40万吨,产值55亿元,是全国设施草莓种植规模最大的县,种植面积占全国草莓总面积的10%以上。长丰全县种植草莓的农户有8万多户,从业人员18.5万人,受益农民达到35万人,于是就有了前面那句洋溢着喜气的顺口溜。
2015年,经长丰草莓协会推广,全县改种“红颜”品种后,每亩地增收一万元以上产值,全县20多万亩草莓,增收20多个亿,真正是一棵种苗改变一个县。
如今的长丰农业,再也不是连稻麦都活不好的旧貌,“长丰草莓”“长丰虾稻米”这些特色品牌,已乘电商之风销往全国,把“优农富农”的发展思路变为实在成果。
“长丰草莓”的品牌价值已逾73亿元,长丰“中国草莓之都”的称号也越喊越响。
另一张名片
草莓之外,虾稻米是长丰农产品的另一张名片。政府主导下的虾稻共养模式,富了一方百姓,也走出一条高品质生态农业道路。
在这条生态农业脱贫致富道路上,张玲是个典型代表。
2012年,病痛缠身的张玲和丈夫带着20多万元外债回到长丰。
在政府宣传和扶持下,他们两口子开始搞稻虾养殖,启动资金主要靠贷款,一边养身体一边干地里的活。
稻虾养殖之路最初并不顺利,遇到技术难题,张玲就自己跑合肥找专家。安徽省农科院丁凤琴教授了解到张玲的情况后,专门开车过来进行技术指导。张玲的稻虾越养越好,成活率高了,个头大了,成色好了。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成果是,能让龙虾提前半月上市,产值直接翻升一倍。
稻虾养殖,应该是有稻又有虾。丁凤琴教授帮忙找来农科院的“水稻教授”张效忠,种上了张教授研制的水稻新品种,出来的虾稻米卖到8块多一斤。
2014年时,张玲一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到2016年春天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2016年春天龙虾刚上市时,她骑三轮拉着到市场上去卖,好的时候一早晨能卖3000多块钱。
2016年最后一天,“长丰县太张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牌子立了起来,张玲成了合作社社长。合作社里残疾人社员家庭居多,张玲解释说,相对于种金贵的草莓,稻虾养殖要求没那么高,不管是手脚不灵活,还是脑子慢一点,都能在家人的帮衬下把田种好、把虾养好。
自己富裕了,也带动了周边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张玲感到很自豪。让她最感自豪的,还不单单是带动他人致富这么简单,而是让残疾人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
实现共同富裕后,张玲也幸运地匹配到了肾源。在2019年3月8日的一条朋友圈中,张玲写道:“重获新生,想想我这一辈子,能活几世,值了。”
一封“乡村请柬”,“相见”美丽乡村
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是长丰振兴乡村的第一步,要真正建成美丽乡村,还需经济、文化两手抓。杨庙镇马郢社区,几年间从省级重点贫困村一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样本,很像长丰这几年发展的一个缩影。而马郢的蜕变,同样得益于发展的核心思路规划。
马郢乡村旅游的牌子这两年名气越来越大,即便受疫情影响,2020年依旧接待游客39万多人次。而这么一个已经能够靠旅游业增产增收的村子,在2016年之前还是个基建设施落后的空心村,全村1000多人,只剩300多名老人、孩子留守,青壮年全都外出打工。
2015年底,从合肥到马郢挂职的第一书记钟宇和朋友们一起商讨、起草了决定马郢发展思路的“马郢计划”,提出助学、助农、助村三项核心内容。钟宇想要做的,是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城市人回归乡土,助力乡土。
本着这一目的,钟宇招募志愿者到马郢开展公益活动。以理念聚人,比靠利益聚人要稳定得多。随着“马郢计划”传播度的增加,越来越多志愿者愿意深度参与活动,甚至在马郢租个小院成为“创客”。一批拥有梦想,又愿意用心做事的人就此集结。
一方面吸引志愿者参与,另一方面,钟宇还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自2017年以来,长丰县共投入5000多万元进行马郢基础建设与公共设施建设,往日乡村的残败旧貌,几年间就换成一片亮丽新颜。
2017年底,钟宇挂职期满,按说应回原单位工作,可马郢村民自发组织全体签名,又把钟宇留了下来。组织上增派钟宇担任马郢社区协调委员会主任,但村民们还是习惯叫他钟书记。钟宇同负责联系马郢社区的长丰县杨庙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杨磊一起,继续为马郢的美丽乡村建设劳心劳力。
细数马郢这几年的发展历程,杨磊很有成就感,也很感叹。2018年马郢逐步发展起来后,有不少大企业来洽谈,希望整体接盘马郢,进一步打包改造。钟宇、杨磊等人商议后,一一拒绝了这些企业。他们也就此形成了一个共识: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必须以农民为主角,包括近年来到马郢的新村民和创业大学生。企业整体接盘短时内可能会给村民带来更大的直接利益,但很可能由于完全的资本化运作迫使农民搬离农村,这是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马郢的发展目标,不仅在于村富、村美,更要振兴乡村文化。
家乡变美、变富后,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慢慢回流,马郢变得更有人气。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定期开展,传统民俗活动一项项复苏,马郢的文化“灵魂”在驻村干部、志愿者、创客和本村村民共同参与中又活起来。
如今,源自马郢的这份“乡村请柬”发送到越来越多人手中,邀请更多志愿者、创客、游客参与到“乡建”中来,“相见”于美丽乡村。
何建明、信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