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田田
小小厕所,是大大的民生。近年来,农村厕所革命深入推进,卫生厕所不断推广普及,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然而,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由于个别地方在推进工作时不够细致,致使一些农村出现了居民不能用、不好用、不愿用的“问题厕所”。
细节,看似细枝末节,却能反映出能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的硬功夫、真功夫。化粪池管护如果不到位,就容易滋生蝇虫,受到老百姓诟病。在湖南衡阳等地,一些地方提出“一块钱”改进方案,即花“一块钱”在排气管口加装筛网,便比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了产品、技术的细节,基层治理的细节也很重要。农村改厕这样的重要民生工作,在面对情况千差万别的天南海北、一家一户时,如果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不顾实际地搞“一刀切”,就可能导致政策“失效”“走偏”,出现种种“后遗症”。
农村改厕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这样的原则必须具体地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每一户居民。由于认知不同和客观条件的差异,农民的改厕愿望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整齐划一,有积极申请户,也会有消极抵触户,需细分农户类型,细化工作方式。对于年龄较大、观念和习惯没转变过来的村民,不能急于求成,要通过宣传、示范来慢慢引导。
中央对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已经提出了要求,接下来,真正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还是要在工作中抓住关键细节,多花点心思,切实解决改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