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从刚开始的村村通和通水通电通网,到现在的村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环境和乡村面貌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本文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下英国和法国对我们有些什么启示和借鉴。
不少发达国家大多曾是从农业社会转变过来的,也就是说他们以前都有大规模的农村地区。
英国的农村改造:从建设规划和保护传统风貌、人居环境到现在的重视可持续发展
英国的农村建设其实始于14-15世纪期间的“羊吃人”圈地运动,众多的乡村遭遇大规模破败,农民不得不前往城市周边聚居谋生,仅剩的地区多是偏远地区和贵族封地内的农村。
二战后英国颁布第一个农业法,主要内容是发展农业种植业和强化对耕地保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大城市出现拥挤和盲目扩张现象,随着财富的积累和城乡交通情况的改善,一些在城市发家致富的人开始回归乡村,翻建老宅或购地新建别墅。“逆城市化”的出现对当地乡村面貌产生很大影响,传统的农村面貌大为改变,同时也产生了乡村新的建设需求和矛盾:新旧房子互相夹杂,农村道路拥挤坑洼不堪,为此,英国加大对自然景观和传统风貌的保护力度,制定实施《英格兰和威尔士乡村保护法》,明确乡村建设范围、乡村交通建设和管理,支持公众加入乡村建设,兴建农村公园和广场,划定乡村公共交通和公共活动区域。
在乡村建设开展的过程中,重视保护利用乡村周边的湖泊、山林、农田等自然景观,并将其与乡村独有的建筑、文物、遗迹等文化景观融合开发和保护,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继续推进乡村发展规划和建设,针对性出台了“英格兰乡村发展计划”,强化对农村土地、水质、空气监测和管理。推进乡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扶持乡村企业,创建有活力和有特色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总体来看,英国的乡村改造以保持乡村活力与可持续性为目标,重点开展乡村规划和建设,鼓励农村采取多样化的特色发展模式。
如今,英国乡村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与价值。它不仅为人们保留了历史的记忆,使人们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回味民族与国家的过去,承载着国民教育与历史教育的功能,而且在精神上使人们有了一种归属感,为人民提供了精神创造的活力。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乡村是寻找自身根源的直接土壤;对于国家而言,乡村是保持自身民族特性的重要载体。当然,利用乡村历史资源与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也是发展方向之一。所以,英国乡村的改造与发展并非表现在如何恢复农业人口增长,如何再现乡村历史上的辉煌,而是表现在既能享受城市一样的现代生活和文明成果,又能享受自然美景,表现在对乡村地区历史资源与自然景观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方面,如今英国乡村就业人员中,农业占6%,制造业占25%,旅游业占9%,零售业占7%。
法国农村改造:基础建设和村居环境改善,村落保护和“活化”乡村并重
法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南部保留有大规模的农村村落,至今其耕地面积和农业产值都位居西欧第一位。与英国、德国等其他欧洲强国相比,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直到20世纪中期,全国的城市人口数量才超过乡村人口。目前法国的农用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5%,法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一向是城乡并重。二战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法国的农村也遭遇和我国现在大部分农村一样的命运,空心化严重,老龄化严重,偏远农村人口愈发稀疏。
为此,法国政府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到农村开办工厂,一方面减轻城市土地供应压力,另一方面就近吸纳就业。同时,加大农村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减轻农民耕种成本,遏制农村人口外流和耕地抛荒。另外,加大农村水电、交通和通讯建设。
几十年前,法国农村的能源也一样是通过燃烧秸秆、薪柴和牛粪来实现。生物质燃料不仅产能有限,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法国通过对农村电力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电网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同时加大对农村居民的不同,保证农民用得起电。如今,电能已成为法国农村取暖、做饭的主要能源。
1985年法国多个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保护传统村落的政策法规,法国不采用博物馆式和复制古建筑的模式进行传统村落保护,而是遵循活态化保护观念,保护传统村落的本来面貌,在村内禁止私搭乱建,如确需改造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批准。为鼓励专业人才参与乡村建设,法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立了乡村基础建设基金,这一措施吸引了大批回乡支援的“新乡贤”,这些人带着自身的知识、技艺、资金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当中来,通过对村民住宅的改造,开展民宿经营为主的旅游业,并对废弃房屋和边角地进行改造,将其改造成公共服务用房和公共活动空间,使其兼具传统与现代特点,不仅保存了古建筑的外在整体风貌,还保证使用的便利性。
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