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上海圣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子有的农业创客之路
2021年08月1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揣理想来沪寻梦 百折不挠终有所成
——上海圣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子有的农业创客之路

  金山区吕巷镇的优势水果产业集群如今已成为构建产业生态核心要素、打造硬核农业“芯片”的重要一环。这个地处金山中部生态圈上的“瓜果王国”,汇聚着金山区的数十家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特色水果品种多达35种,种植经济果林有近万亩,品种齐全、体量庞大,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令人心仪。在这片方兴未艾的农业产业开发热土上,一批富有活力且实干的农业示范带头人也常年活跃于产业发展的最前沿,金山工匠王子有便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在他的身上,当年磨砺沉淀的时代烙印,以及与时俱进的激情活力如今依旧清晰犹在,并一以贯之在延续。

  □陈宗健 摄/文

  怀揣理想来沪创业

  王子有是安徽蚌埠怀远县人,其出生地魏庄方坝村(原王家村)当年还是一个穷村子。而他又生于一个多子女家庭,一家7口人当时的生活条件更是捉襟见肘。王子有回忆说,王家村当年以种水稻、小麦粮食作物作为主要支柱,经济整体落后。虽穷,但大家当时却又不知如何去找出路。这也由此成了当年制约王家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痛点、堵点。

  变则通,通则达,穷则思变。在贫瘠生活压力的倒逼下,一股强烈的脱贫愿望在当时王子有的心中也悄然涌动。他发现,紧挨他家跟前的一所小学周边竟没一家商铺,于是直觉告诉他,机会来了。并立马动手,利用自家厢房的一块空间开了一个小杂货店,专售学生日常用品等杂货。虽说只是个小本买卖,但由于掐对了机会,结果使这家小杂货店一直稳稳经营了好几年,日积月累为贴补当时家用解了燃眉之急。之后,王子有又通过赊账购买了一台农用手扶拖拉机,在解放自家生产力的同时,又通过帮人拉货跑运输增加了收入。

  时间转眼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中国已开始进入经济体制转型的改革深化阶段,外出打工也已逐渐成为不少人改变命运的一条途径。此时,生性好强的王子有也不再满足于现状,走出家门,去外面世界看一看、闯一闯,成了他那时候最心切的一个愿望。并于1994年只身走出家门,驾着他那台手扶拖拉机,沿着村道、乡道、县道、国道,风尘仆仆地从安徽老家一路颠簸直抵心仪已久的大上海,怀揣着一份创业理想与激情,开启了他来沪打拼的寻梦破冰之旅,时年22岁。此举也让王子有成了当年全村第一个外出打拼的开先河之人,并由此成了之后激励他一路前行的一股原动力。

  遇挫不折砥砺前行

  宝山是王子有到上海后的第一个落脚点,他当时是想利用自己手上的这台拖拉机在宝山码头找份活将自己先安顿下来。据王子有回忆,由于初来乍到身无分文,那时的他每天都不得不在食宿上精打细算,吃的是挑最廉价的盒饭,睡的则是别人过道上不用花租金的“临时地铺”。所以,去了宝山码头之后,他靠替人拉黄沙石子及垃圾,每天过着清苦而克俭的日子。由于收入低且不稳定,王子有最终在宝山码头只干了两三个月便歇手不干了。

  之后,王子有便去投奔在桃浦包田的一位亲戚,并在那儿承包了七八亩地,跟着那位亲戚亦步亦趋地学起了种菜,且动手搭建了一个简易工棚,让自己有了一个可容身之地。两三个月后,王子有将妻子也接来桃浦,小两口在一起共同经营起了这个来上海后的第一个“新家”,并通过几年努力,使夫妻俩在桃浦这块菜田上欣喜地挖到了来沪打拼的第一桶金,如愿以偿地收获了靠用自己汗水浇灌出来的生活甜果,打了一个漂亮的经济翻身仗。1999年,这块菜地因市政规划被征用。失地之后,王子有又立马在桃浦真南路蔬菜批发市场开了一家农资店,并凭着多年种菜所积累的市场经验,让农资店一举走红与持续健康发展。

  2001年,已有了一定“家底”积累的王子有又在金山枫泾签包了百余亩土地,着手创建了一个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旨在从一个更高新起点上谋求拓展。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王子有雄心勃勃放手大干时,突如其来的灾祸将他击得猝不及防元气大伤。先是2002年的一场“非典”,使他在金山出口蔬菜订单基地上的外销结球生菜因出口渠道被掐断而全都溃烂田里,颗粒无收。2004年,一场“云娜”强台风,使王子有的菜地又再度蒙受了颗粒无收的重挫。接连两次飞来横祸,将王子有多年血拼的辛苦积攒瞬间消失殆尽赔个精光,让他伤心而欲哭无泪,在失望中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切肤之痛。

  有道是,世上没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凡成大事者,大凡都经历过跌宕人生的残酷考验,可谓不经磨砺难成人。因而痛归痛,路还得走下去。王子有在经过了一番惨痛折损反思之后,通过调整心态,使自己又重新振作起来。2006年底,他在金山枫泾5年土地承包期满后,又辗转至金山卫镇八字村,并通过亲戚的资助,在八字村盘下了一个濒临倒闭的80亩葡萄园,撸起袖子埋头种起了葡萄。所幸的是,这次转型让王子有从此打开了拓展基业的新局面,使他由小到大逐步走向成熟,顺利度过了来沪打拼的“窗口期”。

  调整结构擘画新图

  王子有种葡萄虽是半路出家,但他肯动脑筋、善于钻研、又吃得苦,所以没多久,他便让八字村的这个葡萄园起死回生有了起色,并将面积扩大至200余亩。同时,王子有通过多年拜师求教,使自己也逐步从外行变成内行。

  2008年8月,王子有在金山吕巷挂牌成立了上海圣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向标准化、精细化设施栽培转型升级。并在上海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引进了10余个不同时段的适栽葡萄品种,不仅大大丰富了葡萄品种,且拉长了葡萄供应期。难能可贵的是,王子有在依托专家科技赋能的同时,自己也刻苦钻研,不分昼夜地蹲守在大棚内,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下的葡萄生长规律,掌握了葡萄定穗、定果、控温及口感等方面的技术要领。通过对标高端不断引进葡萄新品,使葡萄品种增至20余种,其中包括早、中、晚三熟葡萄主栽品种,使葡萄品质与市场价值得到大幅提升,将基地打造成了上海市安全优质信得过果园和一个集种植、观光、采摘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先后获绿色食品认证和多项全国及上海葡萄评优金奖,声誉日隆。

  目前,王子有已建有四个葡萄基地共计600余亩面积,辐射带动金山5个镇共计2000多亩葡萄种植基地,为700多名农村富裕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王子有在转战葡萄基地开发建设的同时,又用短短三个月时间,在金山朱泾、朱行、干巷、松隐相继开出4家农资店。至2010年,已实现农资门店在金山全区各镇全覆盖的战略布局,使年销售量占到了金山农资市场总销量的一半以上。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王子有也不忘初心,牵头创建了金山品牌瓜果产销联合会,旨在通过搭建平台,将那些具有举足轻重市场影响力的大牌渠道商引入金山,进而再把更多的金山好产品带给上海市民,为振兴金山果品产业再尽一份力,用责任与担当来赋予自身更大价值。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通过多年奋力拼搏,王子有如今已从一个普通农民变身为一个事业有成的农业创客,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使自己从一次次的摔打中不断走向成熟,先后被评为金山区“十佳”新型职业农民、上海市农民工个人先进和金山工匠,并入了党。为了不辱使命,王子有现又在为擘画新蓝图继续抒发他的理想情怀。通过腾笼换鸟,对四个葡萄基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其中两个葡萄基地改建为蟠桃与花卉基地,旨在助力金山“三个百里”(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核心区建设。目前,蟠桃改建基地已完成前期苗木栽种,花卉基地也开始着手在建,并力争将其打造成集育苗、种植及包装配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的金山花卉种植基地。通过新征路上再出发,让当年驾拖拉机来沪追梦的那段令人回味的“浪漫”激情经历赋予更多新内涵。

  【案例】

  藏乡走出绿色致富路

  行进在219国道上,飞鸟在天空中翱翔,牛羊在草原上吃草。远处的雪山在阳光照耀下愈发明亮,令人流连忘返。

  沿着219国道一路前行,记者来到了西藏阿里日土县日土镇热角村。村子前一片绿色,生机盎然。热角村党委原第一书记多吉次仁说:“听村里老人说,热角村以前可不是这样。当时地表裸露、十分荒凉,遇到大风天就会黄沙漫天。同时,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如何既改善生态环境,又促进村民增收?热角村的方法是发展绿色经济作物种植。2012年起,热角村在村集体土地上建起了班公柳绿色苗圃产业园。2015年4月,成立了热角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多吉次仁介绍:“我们经过扦插试种,发现班公柳成活率很高,于是瞄准市场需求,在村内大力推广班公柳种植。”

  热角村销售的高成活率的班公柳苗颇受绿化公司等下游需求方欢迎。据介绍,今年销售季,热角村班公柳苗圃基地净利润达430万元。目前,全村185户641位村民全部入股合作社,每年都可得到分红。

  规模的扩大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这些年,除了村集体土地以外,村民还在自家房前屋后、牧业点等处种上了班公柳,村容村貌发生很大转变。“以前遇到沙尘比较大时,村民干脆就不出门。现在,沙尘比以前小了,村民也更愿意出门干活了。”多吉次仁笑着说。

  沿着219国道继续前行,笔者来到了被藏族群众称为“神山”的冈仁波齐峰脚下。山脚下停放着不少轿车,游客们在镜头前拍照。半山腰上,转山的行人也三五成群。近年来,依托冈仁波齐峰,阿里普兰县巴嘎乡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然而,随着知名度提升,游客越来越多,山上的垃圾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既留住游客,又减少垃圾,保护好冈仁波齐峰?巴嘎乡的方法之一是开设“垃圾银行”。在冈仁波齐景区内,巴嘎乡设置了4处垃圾银行兑换点。

  “我们会给进入景区的游客和原住民发放环保垃圾袋,并以‘垃圾兑换奖品’的形式,鼓励大家将垃圾带回。在‘垃圾银行’,可以兑换毛巾、雨伞等旅游纪念品。”巴嘎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格桑平措说。

  2018年至今,巴嘎乡已向游客和原住民发放了8万个环保垃圾袋,兑换1万份礼品。格桑平措给记者数了一下:“从5月22日到6月22日一个月的时间里,山脚下‘垃圾银行’就兑换了约120份小礼品。”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一对矛盾体。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创新发展方式,就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据《经济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B04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怀揣理想来沪寻梦 百折不挠终有所成
东方城乡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B03怀揣理想来沪寻梦 百折不挠终有所成 2021-08-17 2 2021年08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