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8月1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挑战

  [封面人物观点]

  作者简介

  李实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核心提示]

  长期以来,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农业经济发展落后非农经济,农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的现状并没有明显变化,这些问题是未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得不全力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城乡要素市场壁垒

  自市场经济转型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这个市场更多指的是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化改革远远落后于产品市场化的改革步伐。在城乡之间,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的交换没有遵循市场配置的规律,尤其是农村的要素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了我国乡村经济的活力。这些要素市场的制度壁垒如果不尽快加以改革,将对乡村振兴推进城乡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形成挑战。

  1.劳动力要素流动的隐形壁垒。在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中,劳动要素的改革进程明显更快。目前全国还有许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在城市没能实现“落户”,因为户口和城市的公共服务绑定在一起,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实存在着壁垒。在就业上,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工占比仍然较高;在子女教育上,仍有大量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于打工子弟学校,平均升学率也明显低于城镇本地。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还面临教育花费高、医疗保障欠缺等问题。这些制度问题和生存压力给将流向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造成了一层隐形的流动壁垒。城市的户籍制约与城市日渐增加的生存压力,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开始下滑。然而,按照发达国家80%和90%的城镇化水平,我国可能还有3亿多人需要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如果这部分劳动力仍然留在农村务农,农业将仍然以小农经营为主,农业边际产出和收益难以提高,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难以实现,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羁绊。

  2.土地要素交易的制度壁垒。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较为缓慢。在城乡间,土地不同的配置方式使土地增值收益在城乡分配存在严重不公,也是城乡差距的重要来源。在土地流转上,农村土地仅允许在集体内承包给大户,或者通过集体流转给公司,规模经营在全国至今没有大范围展开。调查显示,江浙一带等经济发达地区只有不到60%的农户反映有大户或公司到村里租地,而中西部湖北、四川的这个比例不到30%。在征地补偿上,农户不能直接参与土地由“农地”转“非农用地”的市场,而是通过“集体所有”变更为“国家所有”,再由国家出让土地换取征地补偿的方式得到收益。然而,“集体”分配不公导致农户对征地补偿制度存在较大意见。农村土地不能和城市居民的住房一样拥有出售、抵押等多项财产权益,直接让农民缺少了一项财产收入来源;“农地”转“非农用地”的市场由国家垄断,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土地因为人口外出产生了荒芜、闲置的现象,土地资源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然而,农村最丰富的资源就是土地,农民最大的财产也是土地,如果不能激活土地要素市场,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步伐将会十分缓慢,乡村振兴也会缺乏相应动力。

  3.资本要素下乡的经营壁垒。农村土地资源丰富,但缺乏资本,城市资本丰富,但缺乏土地,因此“资本下乡”刚好能够结合两者优势,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协同发展。但是我国城市资本进入农村土地却受到严格管控,资本下乡从事“非农化”经营受到严厉限制。仅能从事农业经营的“资本下乡”不得不面临农业种植收益低、风险高的难题,最后,企业常常处于亏损状态,经营不下去,不得不跑路。其实,资本下乡并不一定导致粮食生产下降,资本下乡可以通过增加农业设施用地与机械要素投入提高产量,通过提供生产性服务增加本地就业,这些反而有利于农户扩大粮食生产,而且还能增加农民收入。

  和土地、劳动要素一样,资本下乡需要顶层设计制度来协调。某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种粮食,农业和粮食产业的收益较低,风险较高,而种植一些附加值高的非粮作物的市场收益较高,风险也低。因此不同地区的农业经营可以考虑多种模式,而不能全部采用一刀切的政策。总的来说,近几年讨论较多的“资本下乡”争议较大,但是政府在推动要素市场改革的背景下,需要顶层设计相关制度,出台保障措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引导资本开发农村土地资源,激活农村的要素市场。

  农村生产配套条件落后

  实施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市场,还需要农村内部具有可保障的配套生产条件。由于生产性基础设施的“硬件”较为落后,技术人才流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生产“软件”也逐步缺失,这也成为乡村振兴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1.生产性基础设施“硬件”仍需加强,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会使生产能力受到限制。虽然近年来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的绝对值增加迅速,但是相对比例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而且已投入的生产性基础设施还存在质量低、维护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在这些因素考虑之下,未来不仅需要持续加大对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投入,可能还需要提高投入的效率。

  2.人力资本的“软件”不足。除了生产性基础设施的“硬件”落后,农村社会生产发展所需要的“软件”也极为缺乏。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35岁以下的人员只有19.2%,55岁以上的为33.6%;而且从事农业经营人员的学历程度都普遍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超过了90%,大专及以上比例只有1.2%。可见农村“劳力”和“脑力”两项人力资本都存在不足,也成为“空心化”的表象。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对农业技术的传播、培训都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农业经济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3.缺乏完整的产业融合体系。没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也难以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这是我国农业发展不充分的重要原因。第三次农业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种植业占比超过90%,其他农业经营占比不足8%,而且农业生产体系仍然是以小农经营为主,规模化经营农户人员仅占1.9%;在经营方面,农村生产的农作物、农产品缺乏一个和消费市场对接的经营模式,有电子商务配送村落占比只有25.1%。缺乏一套完整的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农村农产品的供给难以直接对接市场,农产品附加值低,带动的劳动力就业规模也十分有限。因此未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注重打造一套产业融合的农村生产经营体系。

  农村民生保障存在短板

  除了市场与生产能力的构建,农村社会发展还需要生活条件的配套。与城市相比,政府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这些民生领域的短板将直接对农村能不能留得住人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造成难题。

  1.生活性基础设施供给不足。近年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不断提高,但是从某些指标来看,生活性基础设施的供给仍然存在不足。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教育、卫生等发展环境对人力资本的前期积累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农村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做不到和城市的均等化,那么城乡之间将会长期形成“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城乡差距在长时间也难以得到缩小,给城乡实现共同富裕又增加了一道阻力。

  2.社会保障安全网仍需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也存在缺位。虽然“新农合”和“新农保”的实施为农村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社会保障,但是给付水平太低,保障水平十分有限。因为给付水平太低,农村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的力度难以达到构造“社会安全网”的级别;相关研究发现,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养老保险占GDP比重只有0.124%,而城市占到3.38%,城镇养老保险水平比农村高出26倍。

  总之,长期以来,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农业经济发展落后非农经济,农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的现状并没有明显变化,这些结果主要是因为城乡要素市场交换的壁垒没有打破、农村的生产能力较为薄弱,以及农村生活条件落后。这些问题是未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得不全力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不得不解决的难题。(摘编自《乡村思想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动态
   第A05版:关注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政策
   第B03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B04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
   第B08版:养殖
耳听八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挑战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B0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挑战 2021-08-17 2 2021年08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