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瑶婷 台湾祥泷文创集团董事长
各方形成合力 激活乡土文化
问: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备受各方瞩目,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各位认为,将文化创意引入传统村落,能否推动乡土文化复兴,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这么做意义何在?
黄静晗:当前,在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衰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乡土文化蕴藏着悠久的历史,如果任其凋亡,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因此,将文化创意引入村落,发掘与开发乡村的历史传统、建筑形制、传统产业文化等资源,打造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创产品,既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形式,也可以给乡村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入外力支持,如通过艺术家、工艺师的介入与辅导,培育和鼓励当地组织、民间力量成为乡土文化创新的主体,从而形成乡村居民、规划团队、民间组织、政府部门的协同合作网络。
郑瑶婷:目前,许多古村旧镇都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环境营造的过程中,如果融入文化创意,既能提升村庄的品位,又极大地带动了村庄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可以说,乡村文创是对乡土文化的再生产。
挖掘地方特色 因地制宜发展
问:目前,两岸在推动文化创意入乡村方面,做出了哪些尝试?如何通过挖掘与开发乡村文创元素,促进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黄静晗:近年来,福建各地积极推进文化创意入乡村,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引导和培育当地居民参与。如屏南双溪漈下古村,引进的林正碌艺术教育团队在当地推行“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艺术教学活动,短短8个月就把30位村民培养成“画家”。二是实施差异化文创运作模式。龙岩培田村通过举办春耕节、培养民间技艺传承人、建立特色工坊等方式,传承染织、剪纸、山歌童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活着”的古村落 。三是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结合。柘荣发展剪纸文化创意产业,通过与版画、国画、刻画、景德镇陶瓷等艺术门类的结合,让剪纸走入寻常百姓生活。四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南安观山村推出“游古大厝,品有机茶,吃农家菜,住番仔楼”活动,将乡村旅游与有机农业、经济林种植、餐饮住宿等不同业态形式相结合。五是打造上下延伸的文创产业链。
郑瑶婷:台湾在推动乡村文创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一般由市、县主管部门牵头、出资,根据当地特色来举办各种活动,从而提高知名度。如,屏东县的稻米全台闻名,所以就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彩稻生活节。再如,苗栗大湖酒庄,从采草莓开始,提供草莓酒生产线、草莓酒吧风情街、草莓宾馆等一条龙服务,每年游客达150多万人次。这样的运作方式不仅适用于地方特色产品,也适用于地方节庆民俗活动,如台南元宵节的“放蜂炮”活动等。有些乡村在地文化资源并不显著,但通过适当挖掘,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南投县鹿谷乡溪头妖怪村,对当地的传说故事进行挖掘,发展出有趣的妖怪传说文化,打造出了另一种个性化的乡村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
两岸携手合作 寻找生机活力
问:乡土文化与文化创意的“黏合”,为乡村发展找到了新路。当前,两岸该如何携手,共同推动乡村文创产业发展?乡土文化在与文化创意融合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避免哪些误区?
郑瑶婷:乡村文创产品不仅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也为乡村文明和价值重建提供了有效的路径。目前,许多乡村文创产品早已被塑造成旅游产品、纪念品和装饰品,但存在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这些需要在后续发展中尽量避免。其中,乡村文化旅游需要回归耕读文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并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黄静晗:乡土文化与文化创意的融合应注重地域根植性和创新性。首先,乡土文化与文化创意的融合需要根植于当地。不同村落的乡土文化和工艺产品各有特点,发掘地方特色需要学会就地取材,如运用地方历史、文化故事等,来体现乡村文创产品的特点、美感与价值。其次,乡土文化与文化创意的融合需要不断创新。一方面,要在工艺与设计方面进行创新,将工艺品融入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通过观光工厂、现场DIY等多种形式,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各具特色的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