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文字统筹:王平
为乡村振兴
插上隐形翅膀
春风起时,安徽合肥蜀山区马岗村就像在画中了。通向田间的木栈道、从稻田里“长”出的阳光会议中心、古朴舒适的乡村民宿、质朴又充满设计感的茶室……文创因子的注入让这个城郊的村庄散发着文艺气息。
来自上海的设计师闫峰作为黄山市永丰乡的“新村民”,他扎根在皖南这个古村里,为乡村文创事业忙碌。
“5月份我的农民博物馆就要对外开展了,主要陈列徽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和非遗产品。乡里的油菜花节要开幕,这几天我还要帮助策划百人油菜花田绘画活动。”闫峰说,现在他是永丰村的荣誉村民,要发挥专长多为村里办点实事。
文创激活了乡村的闲置资产。马岗村村支书侯克旺说,村民将闲置房屋租赁给政府。蜀山区政府引进文创设计团队,在保留乡村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对村庄闲置房屋进行创意设计,打造乡村民宿“小岭南一号院”。通过发展乡宿、文创、休闲、旅游等产业,马岗村实现村民就地就业,并盘活了43户闲置房屋。
与闫峰不同,艺术策展人王南溟和妻子——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创办社区枢纽站,通过流动美术馆进乡村和艺术助教活动,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他们和闫峰一样,都对农村充满感情,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出力。
在王南溟看来,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通过美育可以给乡村建设带来潜移默化的持久动力。
“很多个暑假,我们都是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到太行山区的偏远地方给农村的小孩上免费美术课。”马琳自豪地表示,在一群志愿者的努力下,太行山区一个国家贫困村山西许村不但保留住了明清的老房子,还成立了许村国际艺术公社,吸引大批国内外艺术家开展艺术助教,带动了村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乡村文创实践在乡村文旅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中找到了“共同语言”,不少地方政府开始考虑如何吸引并留住文创人才。
黄山市永丰乡党委书记刘波说,永丰村是安徽的历史文化名村,这两年打造文艺小镇,最缺乏的就是文创人才。乡政府聘请闫峰做永丰文艺小镇的艺术顾问,下一步还要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让来农村创业的人才留得下,干成事。
今年,王南溟接受了上海宝山区政府的聘请,成为宝山区美育大讲堂的美育导师,将“美育大讲堂”送进农村,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文创给乡村振兴插上隐形翅膀。深圳大学美术系教授应天齐曾因创作《西递村系列》版画声名鹊起,而曾经贫困闭塞的皖南西递村也从此名声远扬,西递村为他修建了西递应天齐艺术馆。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如今西递村每年的旅游收入达7000多万元。
在安徽黄山,一些经过创意改造颇具艺术气质的精品民宿备受游客青睐,徽州民宿品牌日渐响亮。徽州民宿年经营收入10亿元以上,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传统古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有机融合。
长三角区域的文化协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不久前,刘海粟十上黄山艺术文献展在黄山开幕,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美术馆、艺术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及设计师汇聚一堂,就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用文化复兴
乡村旅游的灵魂
一方面是城市闲置用地改造的文化创意园随时面临城市发展规划被拆的风险;一方面是乡村后工业时代的荒废待兴;文创与乡村碰撞未尝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方法。然而乡村文创到底怎么玩?贵州安顺陇财村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这座包含了种植采摘、休闲观光、文化教育及绿色产业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化扶贫示范生态园,将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者、商家、文化学者、农品经销商,不同的人群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情感、物产和交流方式。陇财村是布依族人世代生活的居所,布依族也在贵州各地都有分布。这里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故事,有待于人们挖掘。这陇财村,倘若没有注入创意元素,那么就永远是陇财村。 游逛在陇财村中,小桥流水、楼台亭榭、“mini农场”、藤马草象、自行车道、农家乐等一应俱全。但最赚足游客目光的是那一幅幅手绘在独具乡土特色一幢幢楼房墙面上的创意卡通画,有远望的布依姑娘、有蹲在木箱上玩绳的男孩、采葡萄的小女孩、耕作休息的农人、踮足看世界的男孩、云端的梦幻女孩等。每幅绘画都占据一面墙,面积达数十平方米,鲜艳醒目。极具立体感的绘画与当地村居、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游客路过,均会驻足欣赏或拍照,赞叹一番。在陇财村内,如果留心,你还会发现观光步道上供人休憩的座椅上绘制了甜睡着的小孩、运送农产品的卡车;在路边树上,手绘的松鼠与小猫正在捉迷藏……
最为赚足游客目光的那幅最具惊险体验的地面3D画顷刻间也变成了大明星,几乎每一个游客都在这里留下过那一刻的记忆定格。当然,那一幅幅手绘在独具乡土特色房子上的创意画也是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像是在讲述着这里的故事,这里人心底的美好愿景。
乡村文创给陇财村带来了关注与消费人群,而对于陇财村村民来说,带来的是一条依托旅游人群而诞生的产业链。村民自家种植的蔬菜水果也能通过来村子的游客消耗掉,转为经济收益,从本质上实现种植的经济价值。同时,庞大的消费人群及其需求的多元化让村民自发形成服务产业,例如农家乐、烧烤、乡村KTV等项目就是村民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开创的,这是属于他们自己创造的产业。
村落艺术,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目前村落艺术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时期,而在村落艺术与旅游的融合中存在的生活化、同质化、低俗化三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乡村原有文化内涵、人文景观、自然环境、产业结构等元素为切入点,以农旅文教多产业融合模式为依据,挖掘与提炼存在于各乡村间独特的个性与精神内涵,精准定位乡村建设发展模式,精准定位市场,利用互联网创新传播模式,以低成本、低碳、环保、可行性较合理的方式多维度带动、开发乡村相关产业链,根本目的是为乡村人民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能用市场需求的形式,保护乡村,保护文化。
(本文综合新华社、《福建日报》、《个人图书馆》等相关报道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