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正刚 记者 康晓芳
村民为美丽庭院一百八十度转变
在张江镇的元宝村,一位村民高兴地说:“原先大家对拆除违法建筑有抵触情绪;而政府紧接着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庭院’的建设,不但让我们消除了抵触情绪,还让我们产生了生活在花园里的一种幸福感。”问他,侬以前有违法建筑吗,他说有。他还指着面前的一片绿地说,原来这里都是违法建筑,现在是花、树、凉亭、座椅,还有沙坑、小道,真是太漂亮了。
这真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而且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出现截然不同的转变,是人们信任现在的政府是为人民办实事的政府的回应。虽然政府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这一举措顺应了民心、顺应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政府做每一件事情,首先想到的是让人民得到实惠,那么这件事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同时也会将这件事看作是自己的事,并积极地投入这件事情,很多村居民不但拆了违章建筑少了租金,还自掏腰包改造自家的环境。
元宝村的发展离不开党的好政策
元宝村,位于原浦东川沙县的母亲河——川杨河的阳坡,东边是张江镇的创新河,西边是浦东古河道马家浜,她的背后则是华益路。她形似元宝,是旧时人们想象中的“元宝地”,原名是姚家板桥。这样一个闹中有静、静中有闹的村宅,原属于张江镇的伟丰村,现在人们习惯上还称她为伟丰四队;现在,她隶属于张江镇江益居委的华益路116弄居民小组。
元宝地的过去曾经经历过宋、明、清、民国的磨难,也经历过十年动乱的不幸,因而难以走上富裕的道路。如今,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元宝地的人们才摆脱了贫穷落后的束缚,逐步迈入丰衣足食的行列。元宝地现有的46户人家,大多数是在动迁中重新回归来的。他们家家住上了新楼,户户有了一个庭院的空间。他们中有的还根据自身的条件,刻画细微地经营着庭院这片小天地。因而,在去年开展的“美丽庭院”建设中,“元宝地”美丽庭院建设自然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元宝村众说美丽庭院
在“元宝地”,有一幢貌似独幢的住宅楼,却住着两户人家,东边住的村民姚志刚,西边住的村民姚德清,两家住在这幢楼里足足15年了;他们同享一个庭院,同出围墙的大铁门;相处的只有欢笑,只有美满。
这对邻居都喜欢莳花弄草,当年楼房建成后,志刚家就在铁门东南角栽下了一株卢柑;德清家就在铁门西南角栽下了金桂,造了一个山水景。走进铁门,庭园内的一株毛里求斯三角梅着实吸引眼球,一棵树上绽放着红、白、紫红三色花朵,煞是好看。
而村民沈庚明经营庭院的着眼点与众不同,他考虑的是如何让一年四季的菜蔬生长在这个庭院中。不是吗,夏天的丝瓜在围墙上绽出了金黄的四叶花,辣椒的白花点缀在绿叶下,紫瓣黄芯的落苏(茄子)花是那样的好看,看看也是饱眼福的,更别说到果实成熟,采摘后炒出的菜是何等的鲜美,四时不缺接地气的菜蔬啊!
当初,元宝地的居民听说要开展“美丽庭院”建设,一些居民不顾损失房屋出租费,热烈响应拆违,为的是一个目标:生态环境的改善,造福子孙。
汽车废轮胎是制作围墙吊篮的好材料,把轮胎外部打上五彩缤纷的油漆,两头打个孔,内壁朝上填上土,用彩带一扣,就可种植花草。辖区内有个汽车修理铺,居民们准备去购买旧轮胎,老板一听是用来美化庭院的,就无偿奉送给大家20个旧轮胎。
村民姚金国的“美丽庭院”建设独具一格,整个院子的花草布置得错落有致。就是在冬天,花草也仍然争相斗艳,因为他家搭了一个暖棚设施。他还饲养了鸟儿,让自己每天生活在鸟语花香之间。
元宝村老人对旧物比较留恋,不管有用的无用的都堆在庭院里,这虽说是一种美德,但在现代可能就成为一种不雅和累赘。江益居委的领导与年轻人一起循循善诱地做老人的工作,让他们丢弃根本无用的旧物,腾出空间养花培草,在洁静美丽的空间中度过晚年。老人们只说了一句话“是吗”,这就已经足够了,说明他们的心相通了。
居委的领导和干事们也不辞辛苦地为宝地的“美丽庭院”建设奔波着,聘请有关的设计团队在华益路的入宅处建设了一个静雅有致的小景,砖砌实心围墙在白化以后,成为图文并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仁、义、礼、志、信”几个大字特别醒目。居民们忙着采购种花用的盆缽、花泥、花籽、花苗种在周边。
现在,姚家板桥的居民上至九旬老人,下至三岁孩童都能关心美化庭院的事,哪儿公用部位的花草有损,居民们就会询问居委,还提出管理和修复的意见,大家为“春意常驻元宝地”而关心着、忙碌着。他们说,这是自家的事就应该把它做好。现在姚家板桥的42户居民的“美丽庭院”建设已经达到“一星”级别了。好几家居民为创建“三星”户,乃至“五星”户,不断提升着“美丽庭院”的档次。
美哉,姚家板桥,美哉,元宝状的宝地,您将更加美丽,您将更加年轻,您将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