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觉得农业这一行是朝阳产业?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是人们日常必不可少的,且需求量大,所以这个行业的生命周期和业态比较长。但在农业这一行,“老农民“太多,经营的思维和理念亟待更新。只会埋头种地不行,必须要有销路,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做农业,还要静下心来,要脚踏实地,是需要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
合作社何以起名“日鑫“?
种菜自然离不开阳光,既要靠天吃饭,拜阳光所赐,又要心怀敬畏和感恩;而3个“金”组成的“鑫”,自是“土地生金,菜变财”之意。
从一个“门外汉”磨炼成了“新菜农”,遇到过什么困难?
我几乎没干过农活,一开始真是一筹莫展。从平整土地开始,试着种植第一批绿叶菜。种子慢慢发芽,小苗一天天长大。直到有一天有的小菜苗上出现了一个个洞眼,有的出现了点点黄斑,再接着那些菜苗开始大面积的变黄、死亡。第一次种植以失败而告终。我意识到,农业创业仅有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于是找到了区蔬菜站专家,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青年农场主培训。在区、镇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搞清楚了土壤、气候、肥料等客观条件对蔬菜种植的影响,以前完全按照传统方法种植,产量低,经济效益也低。现在,合作社根据土壤情况进行农事操作,不仅采用良种而且按时按需科学施肥。
□文/摄 记者 曹佳慧
连日阴雨。上海日鑫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里,菜农们抓紧收割鸡毛菜。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为寡淡的冬日增添了一分生气。而负责人许灵似乎还不太满意。她蹲下身,将收割上来的鸡毛菜整齐摆放,小心地挑出有些泛黄的菜叶。“阴雨天不断,从面上看,这些菜长势还不错,其实好多叶子都发黄了。”一路创业至此,她秉持着一贯的高要求和高标准。
2011年,许灵辞去企业金融高管的职务,转行做农民。离开繁华的大都市,跑到农村与泥土打交道。此前,她也曾开过影楼、做过采购。城里长大的姑娘,这次为何选择农业?“朋友常在一起聊天,衣食住行、工作、娱乐八卦,谈到吃,越来越多地提到崇明菜,口感好、安全;又扯到吃的源头——农业,说这行政策好、前景广,谁要有本事做得高端,就有钱赚。”几句“嘎山湖”,促成了她的再次创业。
不懂种植技术、没有地、没有销售渠道,许灵来到崇明区港沿镇白手起家,自然也有一段纠结的阵痛期。“我们3个人,每天拉着一车菜到批发市场,自己卸菜、自己搭棚。”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几千斤的蔬菜卸货,一块钱两块钱的议价,几十斤的菜5秒之内倒框装袋,开着电瓶三轮车送货……混乱嘈杂的环境,时而恶劣的天气,如何给菜降温?如何打开销路?许多问题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在每个环节都无法站到主动的位置,但也没有退路。“不要想着一车菜卖多少钱,只要保证每天能有这些产品出去。”混乱的生活持续了一年半,许灵积累了一批稳定的客户,蔬菜品质得到了很多采购商的认可。
这还远远不够,她知道进批发市场不会是日鑫的唯一销售模式。她通过和学校食堂、饭店负责人对接,建立了有效的产业链。由于合作社产品品种丰富、质量好、价格优,市场上供不应求。原有的98亩土地已不能满足销售的需求,合作社的种植面积扩充到500亩,种植了芹菜、油麦菜、菠菜、小青菜、鸡毛菜等。社员们只要按照标准种菜,不但不愁销路,而且价格也高。2018年,日鑫年产值达1000万元。
“很多时候,天气变化导致市场变化。天气好,菜集中上市,降价也卖不掉,天不好,地产蔬菜少,菜价自然就涨。”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许灵摸索出一些规律,也探索出一些应对办法。“比如,遇到天气突变,眼看地里的菜要卖不掉了,就狠下心全部翻掉,因为仅仅采摘的人工成本就不够我赔的了,然后直接种下一茬,等下一茬长出来时,正好能赶上市场供不应求之时,自然不亏。”她深刻体会到,只有立足市场,精确掌握各种蔬菜品种最佳上市时期,同时提升绿色生产的标准,增加分拣加工包装的功能,将绿色蔬菜通过标准的商品化包装后创建品牌加深消费群体的体验度,这样才能实现蔬菜的优质优价。
白领与农民,两个“浑身不搭界”的职业,在许灵身上交织、碰撞,经年累月,造就了如今的许灵,也成就了如今的日鑫。唯一不变的是,她还是一身白领的打扮,微微皱着的眉头不曾放松。
现在的许灵,不用再泡在批发市场里。每天七点,她从市区出发,驱车来到崇明的基地里,看账目、接待、开会等事宜亲力亲为。基地里每一个大棚的种植情况,她也是了如指掌,多了或少了东西,总逃不过她的眼睛。傍晚四五点时,再驱车回市区。根据不同的行程安排,每周在崇明住上几晚,也能感受田园生活。她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来回奔波。从前,对崇明只是“听说”;现在,崇明好像成了第二个家乡,崇明话也成了可爱的乡音。
【记者手记】
和许灵对话,感受到她的经营理念和对农业的独到见解。前者是在企业摸爬滚打多年所得,后者则是她创业多年的所思。许许多多青年来到乡村创业,也看过许许多多或成功或失败的例子。有的合作社,蔬菜愁卖,叫苦连天;有的动辄年销售额达千万元。这其中的差异,就在经营者的思维和理念上。
再看今天的许灵,说她是农民不假,她白手起家,一手创立了合作社。可再看她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她对合作社进行企业化管理,从销售倒推实际生产,积累稳定的客源,慢慢形成了订单农业。对接商超、团餐,随着业务范围扩大,每一类业务设立相应的细分部门。不得不承认,没有几个“老农民“能有这样的经营思路。
在农业行业,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像农民的农民,许灵就是其中一个。他们年轻有活力,时髦且个性,让农业和农村除了泥土的芬芳,也多了一些洋气。乡村振兴,离不开这样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