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欧阳蕾昵
【回顾】 生产流通“互不见面”:农民 只管埋头种,市民买菜困难
在1966—1975年的“十年内乱”中,上海郊区农村(包括农场)在“以粮为纲,全面砍光”的极左思潮影响下,许多副食品生产基地转轨,以种粮食为主,菜田面积压缩,畜牧业也受到冲击,副食品供应日益减少,市内菜场供应短缺,被市民戏称为“清水衙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的副食品生产有所恢复,供应量有所增加,但离上海市民的需求仍相差甚远。当时,上海作为一个拥有1200多万户籍人口和200万流动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农副食品供应仍然处于偏紧的状态。
拿蔬菜为例,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全年上市的蔬菜品种只有三十多种,当季菜也只有十几个,本地蔬菜供给率达90%以上。农民种什么、如何种由政府安排,实行统购包销,收成好坏则“听天由命”。一旦遇上酷暑严寒,没有设施的露地菜地往往损失严重,供应就更为紧张了。为了买到菜,市民须天不亮赶到菜场排队,一个人排一列队伍只能买一个品种,如果想要多买几样,要么多些人力分别去排,如果人手不够,拿砖头、凳子排队也是被默认的。买蔬菜如此,肉蛋禽鱼也是一样。吃鱼是大事,逢年过节才会想到。买鱼要凭粮票,5口以上的大户一票只能买两条带鱼。那时,宁波籍的上海人为了能延长鱼的食用周期,腌制出带有时代烙印的“咸带鱼、咸黄鱼”。过去,上海人多吃海鱼,因河鱼全靠捕捞,供应有限且带土腥味。牛奶也是凭票供应,奶票有3个月、6个月、一年、两年各种规格,一张2年制的奶票竟可以换购一张彩电票。
1987年,上海郊区生产的猪、蛋、禽、鱼、菜、奶分别占本市供应量的50%、60%、70%、80%、90%、100%,但总量仍明显不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副食品市场疲软、缺乏活力。农民只管埋头种,种出来的菜统一交到收购站,大约三分之一的菜带有黄叶,不符合上市要求,于是就处理给奶牛场当作牛饲料,浪费巨大。因为产销“互不往来”,生产者与市场之间始终隔着一条鸿沟。
【破冰】
“放、管、建”相结合,
把产区和销区一起推向市场
郊区农业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市民的“菜篮子”,影响到城市的形势。1982年,市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负责“菜篮子”工程,设立“菜篮子”专项基金。从1982年到1986年的四年间,共投入3.6亿元征用市郊农田用于菜地建设。1988年,“菜篮子”工程作为“改进新一届政府工作的突破口”被提到了重要位置。8月11日,市委、市政府联合召开了区县局干部大会,宣布了《关于建设郊区副食品生产基地,改革产销管理体制的决定》。从此,本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至1991年11月,运转了几十年的以计划经济模式为主的上海蔬菜产销体系宣告结束,全面放开生产品种,放开交易,放开价格,蔬菜产销进入了大市场。为进一步深化蔬菜产销管理体制改革,上海实行“放、管、建”相结合。“放”是基本放开生产品种,农业部门每年只下达冬、春、秋三播的指导性生产计划,放开零售经营,放开购销价格。“管”是对蔬菜产销的总体政策、常年菜田面积、蔬菜生产和供应总量、批发流通体制及淡季、节日蔬菜供应的数量和价格加强管理。“建”是加强蔬菜生产基地、批发交易市场和蔬菜零售市场的建设,建立和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实践结果,蔬菜产销更趋活跃,生产相对稳定,供求基本平衡,上市品种增多,质量不断提高。
改革才能有出路。1992-2000年,上海“菜篮子”工程大力实施“设施化、多产化、规模化”三化政策。上海菜田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展逐渐向中远郊转移,同时许多政策向菜区倾斜,保护地设施、喷灌、农机具和菜田通电线路等建设逐步展开。在生产发生变化的同时,原有的交易市场格局也被打破,全市逐渐形成了以国家级批发市场为中心、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产地批发市场为补充的蔬菜副食品三级批发市场网络。原来每年由市蔬菜公司与菜农签订的100多万吨统购包销合同,也从1992年开始逐渐减少,至1998年彻底结束合同定购,完全进入市场经济。
畜牧业方面,随着“菜篮子工程”的不断推进,市政府出台各项政策扶植中小养殖企业,在郊县农村大力兴建猪、禽、奶牛场、特禽场,发展畜牧业;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带动上海郊县的家禽生产;政府筹措资金,建设畜禽场基地;积极打通流通领域的“最后一公里”,为提供副食品供应的单位发放“菜篮子工程”车的通行证,给“菜篮子工程”车在运输副食品过程中,减免过路、过江、过桥费用,准许在市内各条道路上通行,极大方便了各生产单位运送鲜活农副产品供应各超市、商店、农贸市场。到90年代初,上海郊区畜牧业生产在养殖和疫病防治技术方面,突破了高密度笼养技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一批具有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农牧业技术先导型企业,也在市郊崛起。
为解决“吃鱼难”,1985—1988年间,上海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上财政支持,在本市郊区的低洼地、滩涂和农田的边角地开挖了15.8万亩的商品鱼池塘,建立商品鱼生产基地。随着池塘的开挖,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养殖品种全面开花,从常规鱼养殖逐步发展到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和河蟹等。随着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成立和运行,水产养殖技术也得到了大发展,池塘亩产量稳步提升,鱼塘平均亩产达357公斤。上海水产成为第一个破除凭票购货的农口行业,淡水商品鱼基地的建成,缓解了上海市民“吃鱼难”问题。
【创新】
驶向“提质增效”快车道,
“吃得好”更要“吃得安全”
1999年9月,全国10大城市召开了第十二次“菜篮子”工程产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议,会上正式提出,国内“菜篮子”的供求形势从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预示着“菜篮子”工程全面向质量层面发展阶段,上海副食品供应也形成全国范围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2010年11月,国务院推出“国16条”,要求切实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增强价格调控监管能力(国发〔2010〕40号)。上海结合城市发展和蔬菜产销实际情况,实行“菜篮子”区县长负责制,并逐步形成了生产扶持、价格保险、安全监管、信息监测和考核奖励等常态化机制,不断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地产蔬菜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从紧缺到供应充足,再到品质增效安全提升。上海在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探索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实行品牌化销售的“菜篮子”建设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2011年以来,市郊常年菜田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其中“夏淡”绿叶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蔬菜价格总体上处于稳定可控范围,市郊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地产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达99.9%。2005年,上海启动了新一轮的“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改造,改造不但美化了水产养殖面貌,且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对本地31种水产原种实施保种补贴政策,有效地保护了地方品种的多样性,同时对主要养殖品种进行水产亲本更新补贴政策,提高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水产品;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监管。每三年对全市所有水产养殖场进行一次循环检测,上海已连续多年产地药残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2017年,上海郊区食用菌总产量10.8万吨,总产值7.8亿元。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规模比例已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水平。上海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光明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成为世界级规模企业,食用菌生产形成企业、合作社为主体的产业格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成为上海都市型农业的一大特色。农业生产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设施装备条件持续改善,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上海副食品供应产销衔接更加顺畅,风险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市场供应呈现量足、价稳、质优、安全。
小小菜篮子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改革和发展,所有关系人民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的事都是头等大事。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标志性首创案例,上海的“菜篮子工程”从供不应求到量足质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勇立潮头,敢于挑战,其为破解大都市副食品供应难所作出的探索和贡献不仅将载入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篇章,还将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的恢宏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