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生活是个万花筒,里面装满了甜酸苦辣:使人怨恨的莫名遗憾有之,使人感动的意外惊喜亦有之。每个人所遭遇的差异,只不过是坎坷多一些还是福份多一些而已。我这个人也常有着遗憾撞门的时候,更常有着福星高照收获不期而遇真诚与惊喜的时候。
最近,一位几十年从未见过面的老同学,竟然接连不断地令我感动不已。这位名叫夏永祥的崇明同学,是我40年前在上师大中文系就读时的同学。虽说同班,但由于不同组又分住不同寝室,再加上他的性格较为内向一心埋头于只读“圣贤书”,所以我与他的交往算不上密切,平时相遇则是点头一笑了之。待到一毕业各奔东西之后,更是音讯不通。即使是逢上班中老同学聚会,不是他有事,就是我没参加,所以在40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两人从没有过见面畅叙别后情的机会。长时间的不见面不联系,他在我记忆中的印象难免会淡薄。然而完全出乎意料的是,一次突然间我接到了这位老同学的电话。他告诉我在几经周折后方算获悉了我的手机号码。来不及多客套寒暄,他就直奔主题了:“这么多年来,虽说音讯不通,但我一直在报刊上读到你的大作与介绍你作品的文章,关注着你老兄的创作情况。我知道你自毕业以来笔耕不断勤奋非凡是位令老同学们从心底佩服的多产作家,我想冒昧向老兄索要几本大作,以认真拜读为快。”老同学索求,岂有不同意之理?我一口答应快递给他。可他却是执意要上门来拿,情真意切地说是长久不见顺便聊聊天。那天,事先约好我10点钟去申崇线的终点站接他,没想到他8点过一点就已等候在约定地点了。我怨他何必这么早?他“嘿嘿”地一笑不无幽默地说:“申崇线常会堵车,我怕万一误了时间,不是显得我对你这位大作家老同学的不尊重了吗?”我听了感动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凝视着这位衣着朴素、脸上爬满了岁月痕迹的老同学,情不自禁地感慨不已了:没想到夏永祥还是那么地厚道,待人还是那么地真诚。
就近找了一家茶室,清茶一杯,边品茗边聊天。我佩服他对教育事业的痴心不改,在讲台上站到了退休,仿佛是让我触摸到了他那颗毕生无怨无悔献给学生的心,也仿佛是让我感染到了他因桃李满天下而颇感自慰的喜悦之情。当我问及他退休后的打算时,他充满了真诚地流露:“一个两手沾满了粉笔灰的教书匠,还能做什么呢?往后的日子无非是想多读读书、多动动笔,以此作为自己自得其乐的养生手段,让自己余下的岁月变得丰富多彩一点。在教时,我曾见缝插针地编撰过一本意欲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教辅读物,现在退休了有了更多的充裕时间,巧在教育出版社约请我编写一本《上海中考作文高分揭秘》的课外读物,我准备全力以赴将它搞出来……完成之后,我还想写点其他东西。”问他准备写哪方面的?他只冲我笑笑并不作答,而是从拎包中掏出了那本已出版了的《中学生作文修改与升格指导》说:“不登大雅之堂之作,很想听到你这位作家老同学的高见。”我接过了他的这本倾满了教学心得的大作,崇敬之余,我也赶紧把准备好的请他斧正的一叠书递了上去。夏永祥呈现出了略为惊讶的口吻说:“哟,写了这么多不容易啊!回去之后,我一定认真拜读。”
时过不久,夏永祥打来电话,说是很喜欢我收集在《心韵》中的充满了真情实感的散文,忍不住为那些篇“农家菜”式的“菜肴”写了一篇评论,想发过来请我过目。我马上从电脑上拉下了一份细读,没想到第一次写评论文章的老同学选择的角度巧妙,分析的也恰如其分,能有如此的见地,显然是花了夏永祥的不少心智。谁料到没过多久,他又接连写了两篇分别以“议论性散文”与“游记类散文”为专题的评论文章发了过来,我发觉他一篇更比一篇写得出色了,这该化费他多少心血啊!他见我提不出什么意见了,就将三篇评论相继寄给《东方城乡报》发表。一位40年没见面况且原本交往并不密切的老同学,给予了我完全出乎意外的真诚的无价情义,人非草木,感动之余难免感激,自然要去电表示感谢。没想到他“呵呵”地笑着表示:“读评老兄的大作,本身就是我得天独厚的学习机会。待后等我读了小说,我还想为你的小说写几篇评论呢!除此之外,我还准备联系几所中学,想请你与你的挚友宗廷沼一起过来,为崇明的学生开几堂写作辅导课……”
无意中收获到了如此无价真诚的我,当然是要以加倍的真诚回敬了:“如有需要,那我一定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