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渔民、渔船打交道多了,徐志强和他的团队早已达成共同的价值观:个体在海洋中如此渺小,要在信任与默契中抱团前行。徐志强所在的海洋渔船与装备研究室是中国水科院渔机所重点科室,该科室以建设渔业船舶工程、渔船捕捞装备特色学科为目标,开展渔业船舶工程、渔船捕捞装备、海洋设施渔业和工程装备研发和技术推广。多年来,这支以“80后”青年人才为主力军的科研团队始终坚持“扎根渔业,立足科研,勤奋开拓”,为推进渔业装备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团队自2014年起,连续获得“上海市青年文明号”称号。
致力渔船标准化设计推广
“海洋渔船与装备研究室原来叫渔船室,顾名思义,渔船设计是我们科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海洋渔船与装备科研团队带头人徐志强介绍说,和大型船舶设计不同,渔船设计主要针对的是渔民,因此更需要考虑安全性和实用性。从2007年开始,渔机所海洋渔船与装备研究室承担起上海市标准化渔船改造的设计重任,大幅减少渔船外观形象层次不齐,安全隐患突出的现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上海标准化渔船“安全、节能、环保、经济”的设计思想已成为全国标准化渔船的指导理念,上海渔船标准化“先行一步”很快在全国传开。为此,渔机所受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委托,帮助江苏设计了5种标准化船型。标准化渔船更新改造乃是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经过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监造、统一验收的新型渔船安全又科学,受到渔民一致好评。
据了解,目前,由海洋渔船与装备研究室承担的上海市渔船船型基本状况及技术资料完善工作已经全面开展,该技术采用3D数字扫描仪进行多站点实船扫描、数据采集,实现了渔船实船补充图纸数字化,同时进行的渔船安全性评估,对老旧渔船的排查,消除了很多渔船的安全隐患,有效提升本市渔船安全管理水平。
潜心渔业装备项目研发
除了渔船设计,海洋渔船与装备研究室另一个重头工作是捕捞装备研发,科室的科研团队曾参与多项国家战略性研究课题,对推动我国海洋工程发展以及实施海洋强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徐志强向记者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团队参与研发的波浪补偿系统设备,现已成功安装在我国自主研发的3000米水深作业的资源勘查船“海洋石油708”上,该设备系统稳定可靠、响应及时,能与同船配置的国外同类设备同步工作;再比如拖网、围网和秋刀鱼舷提网作业的成套装备,利用液压负载敏感传动与控制技术,有效解决了制约我国远洋渔业捕捞装备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问题,实现了部分远洋捕捞装备国产化。
此外,团队参与的国家海洋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深远海养殖平台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发”子课题“深远海养殖平台装备研发”正在有序开展:这套3000吨级适于100米水深以内海域和10万吨级旧船深远海平台改造技术方案的研发,配合模拟摇摆养殖试验,为养殖舱改造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同舟共济坚守基层一线
海洋渔船与装备研究室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科室里汇集了机械专业、电气专业、液压专业等领域的人才,在项目执行中,长期出差在外、漂泊海上成了“家常便饭”,只为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完成好各项系统安装调试工作。徐志强笑称他们的团队是“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机器用”,在任务面前,大家默契配合、互相帮助。学船舶设计的李纳、捕捞装备专业的林礼群都是团队中的“女汉子”,面对高温酷暑天,她们主动请缨去现场,每天辗转本市各渔港码头,开展渔船调研测绘工作。为按时保质推进“上海市现有渔业船舶船型调研及标准化图纸资料补充”项目,面对渔船上超过40℃和机舱超过60℃的高温,她们没有丝毫怨言,仍然保持往日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测绘、记录着每一个数据,完成着项目的每一个计划。
“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这句话用在徐志强团队身上再贴切不过。去年一年,科室任务多、项目重,徐志强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在海上。作为“高海况打捞设备”项目组的主要成员,经过艰苦努力,徐志强和他的队员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确保载人航天万无一失的技术要求。在承担研制“高海况打捞设备”安装到海上救捞保障船队的过程中,队员们面对连续高温、台风频繁等不利客观环境,仍然默默坚守安装及海上航试第一线,发扬着“不怕苦,不怕累,精益求精,连续作战”的精神,坚守救助应急溅落返回舱设备的重要职责,圆满完成应急救捞保障任务。8月,徐志强妻子在产检时突然出现临产征兆,而此时徐志强还在执行设备调试工作,项目进行了一半必须要有人及时接手,在这个关键时刻,科室领导当即向所里打报告,派车迅速驶向港口,然后接驳快艇,第一时间达到作业的浙江嵊泗海域,科室领导以最快的速度换回徐志强,确保项目的继续进行。
徐志强告诉记者,他们工作的海区最远的航程四十多天,次远的十几天,最近的也有五天。“晕船每个人都会有,出去几个月,回来瘦下十几斤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在任务分配上,大伙互相体谅,晕船症状最轻的人往往主动承担起最远海区的工作任务。”
如今,团队青年科技骨干人员不仅积极参与学科发展战略规划,还参与中国工程院海洋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农业部渔业局“十三五”科研规划等工作,参与“十三五”海洋科技项目课题的申请申报,发表科研成果;参加行业内各类船舶工程行业、水产行业的各类学术交流。这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充分发扬了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团队精神,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日复一日进行科研创新、成果创收,用青春正能量托起渔业海洋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