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特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闵行:做农村经济改革 先行者,创“三农”工作新水平
摄/通讯员 崔松鸽
  2011年,闵行区获批成为24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承担起了多种形式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任务。自此,闵行在为生态建设服务、为城乡一体化服务、为农民增收服务的“三个服务”总体要求下,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村财镇管”等农村“三资”管理机制,探索航天育种农业,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上海,走出了自己的一条道路。

  记者 贺梦娇

  【专访】

  尊重农民意愿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

  ——闵行区农委党委书记、主任蔡福康访谈

  记者:闵行的农业结构是怎样的?作为上海近郊的涉农区之一,它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承担着多少农业生产功能?

  蔡福康:近年来,闵行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拓展现代都市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依托区位优势,发展精品农业,提升产业能级,积极发挥品牌效应,大力生产优质农产品;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促进电商、物流、商贸等领域的优秀企业与涉农产业融合,推进冷链装备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如今,闵行的农业生产已初步形成都市型农业布局,农业结构基本为粮食和蔬菜种植经营。在全面完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全区承包农户委托村集体统一对外流转经营权面积4.86万亩,流转比例为98.9%,实现“愿转尽转”的目标,全区农业规模化经营比例已达90%以上。全区清理整顿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2家,分为粮食、农机、经济作物、蔬菜、水产、复合类等六类。粮食类家庭农场66家,生产总面积14132亩,超过全区粮食生产总面积的70%;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正义园艺),市级龙头企业3家(城市超市、敏航农业、福新面粉),区级龙头企业2家(振东园艺、创博生物)。

  同时,闵行区正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引领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也正在积极创建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农产品安全监管五大体系,包括生产标准体系、追溯体系、安全监管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执法监管体系。根据技术规范制定考核实施意见,全面加强标准化生产操作技术考核。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追溯体系,其中40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实现了生产档案电子化,32家农业企业(合作社)的地产农产品实现了“二维码”贴标,16家农业企业(合作社)的田头、农药仓库等主要生产加工环节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控。大力发展农产品“三品一标”,2016年全区农产品“三品”获证产量约7.8万吨,认证面积1887.63公顷,认证比例约86%。

  闵行农村位于上海市区周围的近郊,闵行农业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闵行农业发挥着经济功能,为都市居民提供蔬菜、粮食等农产品,满足居民食物的消费需要。其次,闵行农业发挥着社会功能,为都市居民提供近距离接触自然、体验农业生产的场所与机会,增强人们对现代农业文化内涵的认识。再次,闵行农业发挥着生态功能,农业作为绿色产业,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织部分,对于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充当都市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闵行生态宜居现代化主城区建设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记者:闵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起步较早,且有良好的改革基础。2014年还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第二批试验区,可否谈下改革的具体做法和成效,以及推进中遇到的瓶颈?对于上海其他区县来说,哪些是可复制经验或模式能够推广?

  蔡福康:2011年,我区获批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24个试点之一,承担着“多种形式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的试验任务。2014年,闵行再次承担起了“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的工作任务。既感到荣幸又面临着挑战,闵行围绕批复的试点任务和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切实保障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全面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收益权,完善股权有偿退出、继承机制,探索实践股权抵押担保试点,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几年来,我区农村改革试验工作得到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农办、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领导的充分肯定,汪洋副总理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对闵行区的工作予以肯定。

  经过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出在推进改革实践过程中关键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守住改革底线。针对一些农民存在的希望撤村处置兑现现金、注重眼前利益求实惠的普遍心态,必须要坚守集体所有制的底线,防止把集体经济改弱了、改小了、改垮了;要坚守农民利益的底线,防止把农民的财产改虚了、改少了、改没了,从而杜绝在改革推进中出现“一撤就分、一分就光”的现象。二是坚持做到“两个防止”。在改革过程中,闵行明确规定现阶段集体资产股权转让、退出、继承限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切实防止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少数人侵占、支配集体资产,切实防止外部资本侵吞、控制集体资产。在股权转让方面,则规定了受让人的持股上限。三是坚持做到“两个确保”。为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我区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不动产及物业、租赁管理项目,不鼓励开展经营性活动。通过改革,2016年30个公司制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净资产由2010年改制时19.66亿元增长到43.56亿元,翻了一番。同时,为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基本利益,我区坚持效益决定分配的原则,明确不得举债分配,建立农村集体资产收益以丰补歉机制,从而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建立长效增收机制。

  经过改革试验,我区已累计完成14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组建新集体经济组织138个,30余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成为股民,持有集体资产股份约86亿元。50%以上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了分红。此外,在重点推进村级改革的同时,闵行区探索完成了虹桥、七宝的镇级改革。改革的实施得到了村民的广泛称赞,满意度达95%以上,未发生过因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而引发的集访。

  当然,我们也正在想办法突破改革中的瓶颈。我区农村改革前后经历了20多年,撤村改制的、改革早的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基础较好、后续发展很好。改制时,一些应入股的集体成员对经济发展没信心、对村干部不信任,导致当时改制的入股率相对较低,约有30%左右的成员没有入股。随着土地、房地产市场价格及出租收益的大幅增值,一些原来未入股的成员提出重新入股的诉求。如何让这些人进来、如何平衡新老股民利益也是当前深化股权改革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我们也有三点经验可以分享:第一,镇、村一把手作为第一负责人是推进改革的核心。实践证明,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亲自推进农村改革,有利于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整体谋划各项工作。第二,尊重农民意愿是推进改革的根本。产权制度改革是对现行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和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可能成为历史和现实各种矛盾的焦点。因此,在改革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改革的决策权不折不扣地交给农民群众。凡是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成员身份确定、资产处置等,都要严格履行民主程序。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成功。第三,把握关键环节是推进改革的保证。既要解决村干部怕麻烦、怕丢权等思想认识问题,也要考虑到土地等实际问题,我区的做法是土地原则上不量化,但对土地归属要界定清楚,有偿使用,今后遇土地开发村级所得补偿费,按原量化方式追加量化。再者要处理好集体股设置问题,撤村改制的不设集体股,不撤村改革的可设集体股,比例掌握在20%左右,用于村福利和社会事业支出。

  记者:未来几年,在打造“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方面有怎样的打算和展望?有哪些瓶颈和掣肘仍存在?

  蔡福康:未来几年,闵行将综合施策,积极推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一是调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落实1.3万亩蔬菜生产保护区、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三区”划定工作任务,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障蔬菜有效供给,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做强特色农产品,种植业产业基本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种植、机械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巩固畜禽养殖退养成果,实现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科学化。二是强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工作。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机制,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不断提升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的信任度、满意度、获得感。三是促融合,加强农业环境治理。强化化肥农药减量,推广商品有机肥、测土配方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加强病虫预警服务,推进绿色防控,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下基础。强化农业废物利用,落实农作物秸秆全面禁烧,实现秸秆全量还田,加强蔬菜基地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设备配套,大力推进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耕地质量保护,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强化耕地质量动态管理,采取绿肥种植、高温闷棚洗盐、蔬菜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提高农地可持续生产能力。四是提品质,促进产品绿色发展。重点推进地产农产品品质提升,把增加绿色农产品供应放在突出位置,逐步提升绿色农产品认证比重。开展全区农业系统培训,夯实人才培养基础,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提升对发展绿色农产品重要性的认识。配足配强人员,从区、镇两级农业部门挑选农业技术人员,培养地产农产品认证检查员队伍,鼓励扶持农业企业配备内检员。对全区农业企业进行梳理,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指导国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发展绿色食品,指导部级、市级、区级标准园整体绿色认证。培育优质品牌,大力推介推广绿色、有机认证产品,提升绿色、有机食品的附加效益。

  同时,闵行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碎”,目前,闵行区农用土地过于零碎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全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发展影响比较大。二是“散”,每年财政支农资金量不小,但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农民感受度不高,政策较为分散,导向作用不够明显。三是“人”,突出表现在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缺少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人才。

  接下来,我们将对现有农业政策进行全面梳理,以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为目标,优化各类惠农支农政策,提高惠农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聚焦、规范农业生产等作用。

  【亮点】

  把蔬菜送上天,传统农业搭上航天产业发展快车道

  闵行作为最靠近城市的郊区,其产业也较其他郊区更为多元化。在这里,航天产业也是一大特色,同时也为闵行农业带来了催化作用。2005年以来,闵行在航育蔬菜品种的引试、示范、推广方面,就没有停止过脚步。该区先后引试了12类50个航育蔬菜新品种,从中遴选出了10多个适应性强、性状良好的品种进行全面推广种植,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为闵行航育蔬菜种源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2016年后,闵行区农委与市农技中心合作,在上海航育种子基地场开展各类航育蔬菜新优品种的集中展示示范,引进各类航育蔬菜7大类38个品种,通过示范种植,把在产量、果型、品质等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品种,扩大至6家合作社示范种植150余亩。

  种而优则育,闵行整合资源优势,大力开展蔬菜航天育种。据悉,闵行区的航天育种工作始于2008年,区农委将7大类17个蔬菜品系(番茄6个、甘蓝6个、豇豆1个、青菜1个、生菜1个、南瓜1个、芹菜1个)搭载上“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回收,翌年开始了地面选育种工作。从2009年至2015年,各品种基本完成了4—5代的选育,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蔬菜新品种或新株系。目前已有闵青101耐热青菜、闵粉一号番茄、太空芹106芹菜通过品种认定,推广面积1500余亩,丰富了“夏淡”绿叶菜品种。航育101青菜、太空芹102等品种也通过了现场专家认定,在各园艺场示范种植。

  2016年,闵行区继续加大蔬菜航育工作力度,于“神舟十一号”搭载青菜、樱桃番茄材料4份,进一步丰富了育种材料,以期筛选适合上海消费特点的航育青菜及樱桃番茄优良杂交组合,同时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市农技中心的技术支撑,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对育种进程中各突变体进行筛选和鉴定,加快选育,提高精确度,为突破地产耐热青菜的瓶颈奠定品种基础。

  点评:航天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农业育种新途径,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课题之一。闵行区依托航天工业的区位优势,致力于以丰富市郊耐热青菜品种为主的航育蔬菜新品种引试选育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突破。这对于农业体量较小的闵行而言,也是拓宽农业产业结构,打造自身农业品牌特色的一种好方式。

  【突破】

  看得见绿水青山,也留得住乡愁

  闵行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特点使得大量外来人口导入,尤其是农村地区成为闵行外来人口优选的居住地,因此部分农村地区存在本地人口与外地人口倒挂现象,从而导致违章建筑滋生、环境脏乱差、河道黑臭、社会治安欠佳等问题。这些社会、农村治理顽疾使得美丽乡村的“美”一度成为过去式。

  2016年,闵行区拆除存量违建约占全市拆违量的三分之一,拆违量全市最大,而其中的很多违章建筑就在农村地区。违章建筑拆除后,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防止违法经营、环境脏乱差、违法搭建等问题的回潮反弹亟待解决,因此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非常迫切。

  闵行区结合“五违四必”后续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整治,决定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主干路修复、停车场营建、架空线整理、外墙立面粉刷、植树绿化、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整治等工程,全区村庄正在实现“路要平、房要洁、水要清、树要盛、垃圾要处置、宅前屋后要干净、村民自治要管用”的建设目标。

  闵行在突破农村基层治理顽疾的同时,也理清了一个理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留住乡愁。因此,除了坚决推进“五违四必”之外,闵行美丽乡村建设着重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规范民房出租管理工作。闵行区是人口导入大区,如果不着力控制人口无序导入,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就会和以往的新农村建设一样,一年新、二年旧、三年什么都没有。因此,此次闵行区美丽乡村建设着重抓人的管理,尤其是针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以规范民房出租管理为抓手,建立健全农村“以房管人”机制,进一步加强外来人员管理。二是推进村民自治管理。通过总结以往“重建设、轻管理”的经验教训,闵行区此次的美丽乡村建设在顶层设计要求上,明确了必须在村党支部引领下,制定好以村庄环境保护为目标、以村民参与为特点的相关自治管理清单。区美村办在考核验收时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没有制定自治管理清单要求的相关村规民约,以及村规民约等长效管理制度针对性、操作性不强的村,一律考核不予通过。

  华漕镇赵家村最北面的严家湾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拆违前,严家湾低端小企业排污、无证小作坊经营、垃圾偷倒现象突出。拆违之后,这里完成了农村旧房改造和外墙立面改造、屋面屋顶整修等工程,还利用主干道路两侧、民房宅前屋后等处新增中心绿化带、补种绿化、设置花坛。现在的严家湾,有碧波荡漾的严家池,岸边几树梅花吐蕊,周围环绕的是农家小院。宅前屋后是草坪,是花园,也是菜园。白底的墙壁上画着各种题材的彩绘,恢复了昔日江南水乡的美景,留住了“乡愁”。

  目前闵行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部分村基本告别了曾经的“脏乱黑臭”,正在“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主任语录】

  凝心聚力 奋力谱写闵行“三农”事业新篇章

  闵行“三农”工作在建设生态宜居现代化主城区功能定位的指引下,坚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建设;坚持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力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的集体资产股份六项权能改革试点;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并重,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较好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阶段,我们要认真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落实本市关于扎实推进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紧扣生态宜居主城区定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进取,攻坚克难,加快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培育农业特色,把农业发展推向新水平;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村财镇管”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开创农村改革新局面;争取在农村民房出租规范管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等方面建立闵行模式,形成农村环境新面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稿
   第A04版:观点
   第A05版:动态
   第A06版:农事
   第A07版:关注
   第A08版:新农村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信息
   第B03版:热点
   第B04版:改革
   第B05版:市场
   第B06版:生态
   第B07版:品牌
   第B08版:国际
闵行:做农村经济改革 先行者,创“三农”工作新水平
东方城乡报特稿A02闵行:做农村经济改革 先行者,创“三农”工作新水平 2017-10-31 2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