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出生的男生,或许大多数仍在象牙塔里憧憬着踏上社会,而却有那么一群人,选择将自己投入军营,用热血来洗礼自己的青春。如今,在青浦就读上海政法学院的马赐骢做出的正是这样的选择,当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刻,他说服了家人,和堂弟一起光荣入伍,这段“橄榄绿”色的青春,塑造了这位年轻人比同龄人更为成熟独立的人格特征。
收到大学“通知书”
他选择奔赴军营
2014年,经历完高考的马赐骢收获了还不错的结果,当录取通知书寄来的时候,父母沉浸在了喜悦之中,而马赐骢心里却有些想法:我就要这样去读大学了吗?就要这样让青春在学习中读过后直接踏上社会了吗?他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爸妈,我想去参军!”当他向父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父亲沉默了,而母亲根本不同意。像无数在上海长大的孩子一样,马赐骢是家里的“宝贝”,虽然父母从小就培养他独立能力,但依旧不放心他一个人在外,更别提是参军了。马赐骢却下定了决心:“在上大学前,我要去体验军营生活,磨砺下自己。”经过几次深谈,父母终于理解了他,他也如愿成为一名士兵。
新兵入伍,两个多月的军训不可避免,而在马赐骢看来,这并没什么不好。长时间在外,不能与家人相伴,军训却恰恰能让他们度过心理断乳期,顺利成长为男子汉。在军训完分配部队的时候,他被分配到了上海消防总队浦东支队塘东中队。作为消防兵,不可能立刻参与工作,作为新兵,马赐骢跟随其他消防新兵在奉贤进行了一周的训练,包括真火模拟、救援破拆等环节,真实体验到了消防兵的工作。而回到中队后,他又接受了一个多月的专门训练,由老兵专门教导,经过多次带练,才算被“领进门”。
在“红门”
他平均每天出警三次
“和你们想象的可能不一样,我们十次出警里大约只有3次是火警,10次火警里真正烧起来的不到3次,10次烧起来的火警里较为严重的不足3次”,马赐骢告诉记者,不巧的是,他来到中队后,第一次出警就遇上了火警,当时他还处在由老兵带训的阶段,出警后没有独立参与火警的权利,要服从老兵的命令。经验老到的前辈将马赐骢等新兵安排在后方,即使在控制住火情后让他们进火场熟悉情况,也亲自带队。尽管如此,第一次面临火场的新兵们也有些紧张和恐惧,马赐骢不由感慨道:“和模拟完全不同,小规模的火警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消防兵的危险。”
在部队的两年里,除去军训时间和前期适应时间,马赐骢先后参加了五百多次警情处置。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或许是去年3月,浦东外高桥金龙鱼物流中转仓库出现的火情。当时,马赐骢所在中队半夜12点多出动,当天浦东几乎大多数中队都出动了,但由于起火在凌晨,且仓库结构较密集,内部储存较多油品,给火情扑救带来了难度。“这是我在部队中遇到的级数最高的一次火情,直到早上我们才收队,由其他中队负责收尾工作。”
“我们中队的出警率在全上海都是排位靠前的,大约每天出警3次,但是比火警更多的,却是一些社会事件,”马赐骢回忆到,有一次,居民家中的宠物狗把头卡在了自来水管道附近,主人用尽方法都救不出宠物狗,只能叫来了他们,碍于宠物狗卡住区域是自来水管道,他们花了不少时间,小心地用工具割断了一小部分区域后才救出了宠物狗。这些“奇葩事”在他服役的两年里并不少见,包括居民吵架后寻短见,他们需要出动搭救;小区里有马蜂窝,他们负责处理……这些事件几乎排满了消防兵的每一天。
一身“橄榄绿”
他穿出了责任和使命
去年下半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给马赐骢带来了震撼。“战友们也聚在一起讨论过这件事,我们扪心自问,要是轮到我们,明知道前方是危险,那是进还是不进?”他直言,大家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心里不是没有犹豫的,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不过想到身上穿的这件衣服,也就释然了,”他和战友一样,把身上的这件军装看作了责任和义务,可能脱下后他是个平常人,但只要穿上一天,他就是个服从部队命令,为人民服务的军人。
如今,他结束了两年的兵役,重新回归到了校园中,但这段经历却改变了他许多。不仅是四四方方的被子和简洁明了的桌面,还有爽快的性格和直率的为人处世态度。“部队改变了我,我觉得这不错啊,”他调侃自己性格很“犀利”,即使回到了学校,和自己相关的事和人,他也总是直言不讳,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见。“但是部队带给我的不仅是这些,这段记忆和来自各地的战友,都是我值得骄傲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