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旅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7月0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新场古镇邂逅“非遗”
  距离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35公里,距离上海迪士尼乐园不到10公里,有一个人杰地灵的千年古镇,叫新场。

  它是一座因盐而成、因盐而兴的“活着”的古镇,原住民和游客友好地共享拱桥、牌坊等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好风景以及各种好物产;同时,它又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宝库,据新场镇党委委员邵引平介绍,“新区的非遗项目数量在全市各区县中是最多的,而新场的非遗资源在浦东是最丰富的”。

  从人民广场驱车,自驾不到1个小时就可抵达新场古镇,把车停在最南端的南山寺停车场,之后沿新场大街,即可以开始一次品味乡愁、亲近“非遗”的微旅行。

  浦东派琵琶

  新场大街,位于新场古镇的南北向中轴线上,单程走下来要五六里路。四五米宽的石板街,人不多,走起来很舒服。两侧是古镇人家,建筑是修旧如旧,白墙乌瓦,巷子口窄窄的,但纵深很长,隐约有人影出没,人们讲话声音也是低低的。走在街上,不由得会收拢一身浮躁之气,让心神渐渐静下来。

  路过一家门户,挂着林石城先生题写的匾额——“浦东派琵琶”。这可是浦东新区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据《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介绍,“琵琶艺术·浦东派”的始祖为浦东南汇人鞠士林,在清乾嘉年间独创了自己的琵琶风格和流派。传至当今,“以林石城为代表的浦东派琵主要的琵琶艺术流派,其传统曲目分文章、大曲和武套,另有新创曲目30余首,具有‘演奏武曲气势雄伟,演奏文曲沉静细腻’的艺术特征。”

  据了解,2008年经新场、康桥、惠南三镇联合申报,“浦东派琵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新场镇开设浦东派琵琶传习班、浦东派琵琶馆,接待了全国10多个省市的学者,以及英国、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的10多批境外友人,让浦东派琵琶的文脉向世界各地传播。

  浦东土布

  新场大街向北,过了人头攒动的洪福桥,有一条横马路叫洪西街。

  在洪西街49号,是浦东土布馆。门外挂着“江南土布大王”的红色店招,门楣上贴有“衣披天下”的红色匾额。花甲之年的中老年游客,往往会忍不住停住脚步,指着一块布头上镶的各种布纽辨别着,“这是蝴蝶纽、葫芦纽、琵琶纽,这是核桃扣”,然后感慨地告诉身边的同伴,“阿拉小辰光天冷穿的棉袄,纽子都用的这个”。再往店里望望,看到各式旗袍、上衣、帽子、围裙等土布制品后,又会情不自禁地说:“喏,小辰光就穿这种老布衣裳的喔。”

  被称为“浦东土布王”的王雪根坐在店口的靠背椅上,自信又谦虚地说:“我这家店有点名气。”

  王雪根是芦潮港人。18岁时,他开始学用纺纱织布工具。第二年,他出去卖锭子、梭子,帮人修纺纱车、织布机。据他介绍,当时全浦东学这种手艺的有200人左右,“时至今日,我是浦东唯一一个还在做的”。

  “上世纪80年代,化学布的高潮来了,老土布就低潮了。”王雪根改行去做古玩生意,直到上海世博会前才重新做起土布生意。“土布低碳、环保、原生态,生意又好做了。”这家“上海唯一的土布馆”里做衣服的土布原料,大多数是他收来的人家放在箱子里没用处的布,他做成老布商品,并在三林庙会、龙华庙会等大型活动现场做展示。

  浦东土布馆内老土布元素比比皆是,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货架上的土布布料。“这是清朝留下来的老布,叫‘高丽锦’。这是清朝的紫花布,这是用草本颜料染的毛蓝布,清末民初的,当时这样一匹布拿去染一下,需要买一石米的钱,很贵重的。”他还请出“镇店之宝”,一件是清代的深原蓝加毛蓝色的土布上衣,另一件是民国时的高领上衣。

  如何让绿色低碳的浦东土布名气更响亮呢?新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浦东土布传统技艺是黄道婆棉纺术继承、发展的结晶,2013年镇里将其申报为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浦东新区文化遗产日及市民文化节等多种文化活动现场展示浦东土布纺纱技艺。   

  高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周
   第A03版:人物
   第A04版:倾诉
   第A05版:初恋
   第A06版:艺林
   第A07版:民生
   第A08版:健康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关注
   第B03版:视点
   第B04版:图说
   第B05版:旅游
   第B06版:浦东
   第B07版:科普
   第B08版:绿野副刊
去新场古镇邂逅“非遗”
“上帝视角”俯瞰热情海滩生活
广告
东方城乡报旅游B05去新场古镇邂逅“非遗” 2016-07-08 2 2016年07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