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谷雨三朝赏牡丹。在奉贤奉浦社区的吴塘村,有一株被誉为“江南第一牡丹”的明代古牡丹,虽有400多岁“高龄”,却仍然枝繁叶茂。谷雨前后,一朵朵粉色重瓣花竞相怒放、娇艳欲滴,引来一批批慕名而至的赏花客。
75岁的金书林,是这株“江南第一牡丹”的“护花使者”。据老人介绍,这株“江南第一牡丹”,源自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原是金家的“祖传宝物”,承载着金家的代代呵护。到金家22代,金书林从小爱花护花,而今做“园丁”已有几十年了。谈起金家先人金学文与明代大画家董其昌的一段缘分,他的眼神中便透着一丝自豪。
董其昌少年时就读于松江叶榭水月庵,与邬桥吴塘金学文是同窗好友。明万历年间,金家新宅落成时,正值董其昌升任礼部尚书,临赴任前,赠好友金学文两件物品:一是书写“瑞旭堂”匾额(现保存于奉贤档案馆),寓意仕途旭日东升;二是两株牡丹,其中一株是绿牡丹,另一株为“粉妆楼”。这两件赠礼,也是董其昌对金家富贵吉祥、族裔兴旺发达的期望。
金书林说,绿牡丹因分家迁移,不幸凋零死亡;有了前车之鉴,那株“粉妆楼”此生从未挪过地方。在金家的细心呵护下,“风烛残年”的古牡丹渡过了一次又一次“劫难”。上世纪60年代,因人为因素,古牡丹险遭灭顶之灾。“它只是一棵植物,没招谁惹谁呀!”由于金书林和父亲的坚持,古牡丹最终逃过一劫。1987年夏天,古牡丹旁边的山榆树被大风刮倒,压到了牡丹一侧枝条,古牡丹元气大伤,几个月后才慢慢恢复了开枝散叶的活力。2006年2月一天夜里,古牡丹的暖棚承受不了积雪重压而坍塌,根部有些冻伤,部分花蕾萎缩脱落。之后的每年冬季,金书林都要为古牡丹搭建结实的暖棚,为它穿上“冬衣”。
每讲到古牡丹时,金书林自豪中有点忧虑。“以前古牡丹可以开花七八十朵;这几年逐年减少,去年开了三十几朵,今年只有二十几朵了。它身子骨没以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