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菌核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反溅、农事操作及病、健部间的接触等,传播蔓延至寄主植物上,从伤口、薄壁组织侵入,残花是最适合的侵入部位,引起初次侵染,并在受害的部位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31℃;最适宜的发病环境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持续90%以上;最适宜的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果期;发病潜育期5~10天。
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灰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3~6月、10~12月。年内以春季发生重,秋季有少量发生。年度间早春多雨、光照不足、低温高湿,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肥水施用过多(由于病菌萌发芽管需要有水滴,故瓜类有生物水或露水时感病率最高)、棚室通风换气不足、平均温度在15℃左右、长势衰弱、抗病能力差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措施】
(1)茬口轮作:发病重的地块,提倡与水生蔬菜或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2)苗床管理:幼苗期加强苗床管理,要小水勤浇,控制苗床湿度,并在寒流侵袭之前注意做好保温措施。
(3)加强田间管理:提倡深沟高畦、地膜栽培,合理密植。保护地栽培棚内适时通风换气,晴天尽量增加开棚通风换气,阴天也应适当短时间开棚换气,降低空气湿度,减少顶棚滴水。并经常注意疏通棚四周的沟系,防止雨后积水和降低地下水位,棚内浇水施肥要小水少肥勤浇,控制湿度,防止大水大肥引发病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