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三农热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1月07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池塘养殖鱼类生态防病措施
  坚持清塘药塘

  首先进行清塘。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持淤泥厚度10厘米左右,清淤后曝晒池底20天以上,起到底泥龟裂达2厘米以上,增加透气性,利用紫外线的作用,加速氧化底泥中的还原性物质,改善底质生态环境,切断病菌传播途径,这是控制养殖鱼类不生病或少生病的关键。然后进行药塘,使用生石灰干法药塘,每亩用量为75千克~100千克,待生石灰药性消失后,用清水将生石灰冲洗出池,向池内注水80厘米~100厘米,再进行消毒,每亩用药量为200克,以迅速、彻底杀灭病原体等敌害生物。

  坚持鱼种消毒

  鱼种本身会带有一些病原体,经过清塘、药塘的塘口,若放养不经过消毒处理的鱼种,仍会把病原体带入养殖池内。鱼种本身携带的病菌在遇到适宜环境和天气变化时会大量繁殖,造成养殖鱼类发病,若处理不及时,极易导致死亡,给鱼类养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在鱼种放养前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常规鱼种一般采用3%~4%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左右,以杀灭粘细菌、水霉菌及寄生虫等。

  坚持施肥追肥

  鱼种放养前7天~10天向池内投施生物有机肥,每亩用量为5千克~8千克,以培育浮游生物,为日后入池的鱼种提供天然适口生物饵料。生物饵料适口性好,营养全面,是任何人工饵料无法替代的,是增强鱼种体质、降低发病率、提高放养成活率和加快生长速度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另外,生物饵料还可降低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起到改良水质的作用。为促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繁殖状态,养殖期间每隔10天左右还需向池内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素,每亩用量为1.0~1.5千克,以补充营养,增加浮游生物和有益单细胞藻类的繁殖速度和密度,抑制蓝藻、甲藻、鞭毛藻等有害藻类,保持藻类稳定,维持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

  适时增加溶氧

  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池底污物积累相应增多,极易引起池底严重缺氧,造成亚硝酸盐、氨氮不能被完全氧化,致使病菌的恶性增殖,加之缺氧已显著降低了鱼的抵抗力,这样就极易引发鱼病。为了降低池底污物存量,必须及时增加溶氧,为生物降解污物创造广泛接触的条件,以实现对污物的氧化和驱除。增加溶氧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底层微孔增氧,以改善水体循环,消除底部缺氧。微孔增氧的使用应根据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规律,确定开机增氧的时段和时长。一般养殖前期,阴雨天于半夜开机至凌晨;养殖中期,晴天于早晨开机2小时、下午1:00~2:00开机2小时~3小时、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于夜间22:00开机至次日中午;养殖后期应勤开机,保持池水溶氧充足。有条件的养殖户可采用物联网技术,将微孔增氧设备与溶氧检测控制仪并网使用,根据养殖塘口实际,设置池水溶氧的上、下限,实现全自动增氧,始终保持池水溶氧在每升5毫克以上,为养殖鱼类提供舒适快乐的生长环境。

  加强应激管理

  应激管理是鱼类健康养殖的核心技术,养殖者应将应激管理贯穿于整个养殖生产之中。鱼类暴发性疾病一般都呈现在环境恶变,应激之后。当水温在22℃~28℃之间时,养殖鱼类最容易感染患病,季节交换时是发病风险最大的关键时期,养殖者更应加强应激管理。在气候环境差,pH值变化大,温差波动大、水质恶化等应急强度较大时,需全池泼洒VC应激灵,每亩用量为200克~250克。采用上述方法,可增强养殖鱼类的机体免疫力,提高对暴雨、台风、换水、捕捞、用药及其他环境因素改变时产生的抗应激能力,调理水体环境,消除水体中的有毒物质,有利于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中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周刊
   第B02版:三农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各地
   第B05版:解读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畜禽有无联合疫苗
宠物狗冬季如何管理?
池塘养殖鱼类生态防病措施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五个要点远离冬季疾病
东方城乡报三农热线B02池塘养殖鱼类生态防病措施 2016-01-07 2 2016年01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