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日产日清道路专人保洁,村民给“点赞”
村里有了环境卫生难题,到底该找乡镇、城管,还是水利、林业部门?这是个一直让百姓一头雾水的问题。如今在德清县有了清晰的答案。
在德清县筏头乡东沈村,村保洁员蒋妙根每天的工作,就是及时清理村中的垃圾桶。
“村里有了环境卫生问题找谁,此前真的不知道。现在主管部门是城管执法局,交给专业公司来维护,我就负责这个村的保洁。”73岁的蒋妙根说。
每天早上,69岁的筏头乡筏头村村民盛子琴会准时将前一天傍晚留下的垃圾倒入绿色垃圾桶里。因为不一会儿,垃圾运送车会准时将绿色垃圾桶里的垃圾运走。“村中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现在的村庄保洁工作,肯定要点个赞。”
垃圾日产日清,道路专人保洁,让村民“点赞”的一系列变化,源于德清县城管执法局对城乡环卫的探索与创新。去年4月,按照“统一保洁、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统一养护”的管理新模式,德清县城管执法局率先在德清钟管镇试点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并于去年底,在钟管镇、筏头乡、莫干山镇、武康镇等先行试点,如今正在乡镇铺开实施。
城市的环境有人管,而农村的环境则职责不清,尤其是在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和部门交界边缘等地容易形成“三不管”地段,垃圾杂物得不到及时处理,影响城乡的美化、净化。德清县城管执法局局长许建驰表示,小小一把扫帚,关系到城乡形象的大问题。德清县提出的“一把扫帚扫到底”理念,城区及郊区农村共800多万平方米生活区的保洁任务,全部纳入环卫工人的“大扫帚”下。
采访期间,在率先试点“一把扫帚扫到底”模式的德清县钟管镇,多位村民说,农村环境有了明显变化。在沈家墩村,绿化和健身娱乐设施的地方,原先是脏臭的垃圾场,每几户人家门口就有1个垃圾筒,村道上不时有环卫工人在清扫。
●探索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新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制不顺、标准不明、管理缺位等问题,逐渐制约了城乡环境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亟需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巩固和提升,“一把扫帚扫到底”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
综合德清县政府和县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一把扫帚扫到底”模式主要做法体现为:
一是“五统一”运作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工作思路,建立统一保洁、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统一养护“五统一”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新模式,涵盖城区、公路、河道、集镇、行政村“五大区域”。全县建立专业的保洁队伍3800多人,实施统一保洁。每个行政村建设2—3个环卫收运点,统一收集村域范围内的垃圾。实行垃圾直运,采取一次性压缩至终端的处理方式。采取垃圾资源化利用(垃圾分类)和无害化处理两种方式。建立专业的绿化养护队伍280多人,实施统一养护。
二是“五个化”工作措施。按照全托管模式,采取企业化、网格化、标准化、智能化、社会化“五个化”工作措施。成立德清县城乡环卫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以公司名义对托管乡镇进行企业化管理。以乡镇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布局,全县划分为12个管理网格,单个网格内涵盖全部管理范围,不留盲点、不留死角。制定符合实际的环卫作业标准、绿化养护标准、装备设施管理标准。在各乡镇建立分平台,运用城管通、处置通、二维码芯片、GPS监控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对环卫保洁和绿化养护质量、人员及作业全过程实行动态、实时监督。
三是多层次工作保障。建立“三个一点”筹资机制,即县政府补一点、乡镇(部门)出一点、农户(企事业单位)收一点,保证“一把扫帚扫到底”工作的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成立德清县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工作领导小组,将该项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部门的考核内容。制定《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工作考核办法》,出台评分细则,对承包作业公司、信息采集公司的制度建设、保洁等11个大项45个小项和绿化养护15个大项48个小项内容,进行定期检查、明察暗访、民主测评,将考核等次与公司利益相挂钩。岳德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