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治荒漠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胡跃高表示,中国分布有大量咸水资源,可望在咸水工程建设上为人类作出新的、重要的历史性贡献。通过咸水工程建设,可望为欧亚非荒漠区和荒漠化地区相关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共同的生态安全基础。
“为了便于管理,我在大棚边上修建了简易‘住房’,将家搬到地里,随时观察了解蔬菜的生长情况。看到自己种植的蔬菜一天天“茁壮成长”,心里特别欣慰。”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双月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雷仙贵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发展大棚设施蔬菜,“土地流转+工商资本引领+种菜能手主抓+技术人员参与”共赢合作模式、“残菜——养猪——沼气——种菜”的循环生态种植方式,让这里的蔬菜品质精美。
“前些年,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感召下,我利用荒坡陡地发展了220亩花椒,今年花椒总产量达25吨,收入27万元。我今年又新种植了30亩,以后还要壮大发展规模呢!”
云南省大姚县三岔河镇花椒大户李家成介绍说,大姚县三岔河镇树立“生态立镇”的发展思路,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修复工作,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全镇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以前办事儿要跑很远的路,现在家门口就能办了,特别方便!”
日前,吉林省榆树市培英街道东沟村村民李大爷满脸笑容地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省级示范村,东沟村建设了占地80平方米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大厅里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一应俱全,村民不出村就可以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