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农技中心不断加强软件、硬件条件建设,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引进大学生、师徒带教、下乡蹲点,对外交流、青年基金等多种形式,促进了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今天,在由100人组成的职工队伍中,科技人员占83%,副高以上职称的占40%,硕士(博士)学位的占36%,专业涉及农学、植保、园艺、农药、土化、遗传育种等多个领域。农技中心建有各类法定监(检)测机构。农业部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成为农业部首批通过“双认证”的单位;土壤肥料农业环保实验室成立于1998年1月,能化验土壤、肥料、环境的大部分指标;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221)成为全国首家通过质量认证的种植业鉴定站。
在上海从城郊农业到都市农业,从都市农业到整建制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过程中,农技中心和上海的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粮食、蔬菜、经作、植保、生态环保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上海农业发展增添了华丽的篇章。
① 粮食生产上水平
二十年来,水稻主栽品种26个,实现每5年更换品种的目标,产量潜力由九十年代初期每亩600公斤,提高至目前的700公斤水平。
主栽方式由传统人工育苗移栽向人工直播、抛秧,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直播转变,全机械化作业率达80%以上。近年来,总结形成了本市水稻机械化栽培农艺技术规范。
为加强病虫测报和防治,2004年,“中心”在全国率先研发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系统,目前,已经构建了由1个市级中心、10个区县级区域站、100个乡镇级监测点组成的三级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控体系,监测条件不断改进,预警水平不断提升,植保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覆盖率由原来的62.8%,上升到现在的90%以上;病虫害中长期预报准确率80%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95%以上。
全市水稻平均单产连续6年550公斤以上,近年来,正树立一批超800公斤的超高产典型,辐射带动大面积平衡增产。
优质化是实现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1年起,通过优质稻米三年推优计划的实施,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品种覆盖率由原来的不到10%,提高到近年来的90%以上。2009年以来,连续组织开展了“上海市优质稻米品评活动”,每年评选出地产优质大米品种、品牌奖10余个,有效促进了品种的推广和产业的发展。
② 蔬菜供应强保障
俗话说,“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上海市民对绿叶菜情有独钟。“中心”以保障蔬菜稳定供应和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在全市建立了9个市级蔬菜新优品种引筛展示基地,累计引进新品种2400余个,筛选出青菜、番茄、丝瓜等优质、高产品种250余个,有力地推动了蔬菜品种的推陈出新;示范推广设施蔬菜小气候环境控制与高效茬口栽培技术,微滴灌、无纺布、遮阳网等大棚生产配套技术,大大提高了设施蔬菜的产量和产值。
“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共创建农业部设施蔬菜标准园21家,上海市蔬菜标准园122家,区、县级蔬菜标准园102家,创建面积近7万亩。
上海在绿色防控方面,建立了“四诱”+“一网”和科学用药的技术体系,形成了先进实用的技术规程。绿色防控示范区由2007年的500余亩,增长到2014年的7.7万亩。近年来,正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试点,安排主栽蔬菜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的探索。
上海较早开始建立蔬菜农残检测体系,2007年,全市已在每个乡镇建立检测室,现在,基本建立了5级速测网络,每年检测量保持在130万左右,有力地提升了上海地产蔬菜安全、优质的形象。
③ 经作发展见成效
90年代以来,围绕地产农产品周年供应,“中心”在上海郊区开展了不同季节、不同栽培模式下西甜瓜、草莓、玉米、食用菌和水果等新品种的选育、引筛,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成为都市农业中亮丽的风景线。
早佳(8424)、京欣1号、春光等为代表的优质中小西瓜品种,填补了上海市场5月无西瓜上市的空白,形成了夏季、秋季和长季节西瓜栽培模式。
伊丽莎白、西薄洛托、古拉巴等厚皮甜瓜,雪里红、仙果和98—18等脆肉型哈密瓜成为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美味;2010年“中心”育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脆肉型哈密瓜品种,华蜜0526和华蜜1001。
草莓先后筛选出新屯一号、章姬、益香和红颜等适合上海地区设施栽培的优质品种。
引进苏玉糯1号等糯玉米品种,改变了长期以来种植农家糯玉米的历史,形成了“早、中”熟和“白、彩、黑”色系列糯玉米品种,有力地推动了玉米生产的区域化和规模化。
引进秀珍菇、杏鲍菇,推广双孢蘑菇工厂化应用,丰富了郊区食用菌的生产与供应。
2010年,果树技术推广职能并入“中心”,技术人员以桃、梨、柑橘、葡萄四大树种为主,以示范基地、标准园创建等为抓手,集成、示范16个主导品种和20项主推技术。
近五年,合计为社会提供优质农产品512万吨,实现产值达24亿元。
④ 安全监管谱新篇
90年代,因食用有机磷农药污染的蔬菜而发生集中性中毒的事件屡有报道,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开始引起广泛关注。
上海作为全国农产品消费的高端市场,“中心”高度重视食用农产品的安全,并在2001年APEC会议、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活动的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2001年农业部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上海成为首批试点;2002年上海市政府将农产品安全监管作为“实事工程”,“中心”在农残检测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农残检测已成为常规工作,监测品种扩展到水果、食用菌、茶叶、粮食等,基本覆盖了所有地产农产品,监测对象由9种有机磷扩展到近60种农药品种,地产农产品合格率达99%以上。
为保障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中心”不断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
严格农业投入品源头管理,抓好日常管理和专项落实;加强农资经营人员持证上岗的培训,2011年,即启动农资营销员持证上岗,2012年开展全国首个高级农资营销员培训,不断提升经营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加强“一店一档”管理,大力创新监管模式,推进信息平台建设。
结合时节,对本市蔬菜、草莓、西甜瓜等生产基地,开展农业投入品购买、存储和使用,田间生产档案记载等执法检查,不断促进农药肥料的科学使用。
2009年,全市开启了蔬菜生产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近年来,以“二维码”应用为特征,大力推广蔬菜、经作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已建立质量可追溯单位500多家,覆盖面积6万多亩。此外,在植物检疫、转基因安全、品种权保护等方面加强监管,全力保障我市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⑤ 生态农业明方向
2001年组建“上海市农药新品种推荐委员会”,引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并逐步形成了《上海市农药新品种推荐暂行办法》,规范了农药试验、示范和推荐程序。
十多年来,农药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中高毒农药使用比重由90年代的55%以上,逐步降低为中毒农药比重10.8%,高毒农药全部停止使用。
近年来,植保机械全面更新,大型、新型机械稳步推进,农药利用率大幅提高,化学农药使用总量由全国平均的3倍下降到1.37倍。
2003年开展了全市耕地地力普查和评价,完成土壤质量评价和分等定级工作,并对土壤重金属超标的样点进行甑别界定,超国家三级标准的农田退出种植食用农产品。目前,每5年开展一次耕地地力调查评价工作,耕地地力等级评定成为本市基本农田生态补偿考核依据。
2004年后,根据多年来的技术积累,中心开展了绿肥、有机肥、秸秆还田、种养结合等技术示范推广,有力地促进了耕地地力的稳定与提高。
2006年,本市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以来,各区县开展了大量的田间肥效试验及土壤基础地力检测,为科学施肥提供扎实的基础,研发了新型施肥系统,并安装在全市700多台“农民一点通”上,提高了科学施肥覆盖面。2015年初夏,全国园艺作物水肥一体化和水溶肥技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在水肥一体化应用领域的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
2015年,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业要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上海根据自身条件,在确保主要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突出化肥、农药减量重点,提出到2017年,本市化肥亩均使用纯量降到26.5公斤,低于全国平均使用量;农药亩均使用实物量降到1.16公斤以下,力争低于全国平均使用量,“中心”正加强技术的研究与示范应用,为化肥农药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结语
在农业转型发展的大变革中,“中心”的成长得到了国家和上海市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二十年来,市农技中心先后主持科技项目120多项,15个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8个项目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二、三等奖。
单位先后八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获得过上海市劳模集体称号;相关科室先后获得上海市工人先锋号、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多位职工获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劳动模范和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
在“崇尚科学 献身农业”的理念指引下,围绕上海都市农业现代化总目标,农技中心全体员工将以保障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强化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为重点,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构筑人才培养新平台,努力开创农技推广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