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9日,对科技圈人士来说,委实是个重要的日子。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十六次会议高票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下简称“新政”)。毋庸置疑,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必将催生出愈来愈多的科技成果,孕育出具有无限生机的“第一生产力”。但第一生产力只有转化成现实应用成果,才能彰显出它的伟力。“没有体制机制创新,科学技术很难转化为生产力,也很难支撑中国经济的跃升”,李克强总理一语中的的告诫,是对新经济、新命题、新政策最权威精辟的诠释和解读。
转化艰难,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实体部门的路途如何打通瓶颈?“新政”的出台无疑是对创新相关体制机制的“重磅”回应。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真正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幅提高对科研人员的奖励下限,政府已然是“拼了”,但单纯的经济刺激显然不是“新政”的初衷与目的所在。重赏之下是否必然出现大量“勇夫”?如何抓出机遇,用好“新政”,还需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的转化模式,加强对不同行业转化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细化具体落地细则,建立公正合理的成果评估体系……简言之,重赏之下的系统配套改革,是确保“新政”有效贯彻的关键所在。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科技体制的变革,不仅唤起了中国科技圈人士的热情,也吸引了国际舆论的关注。去年10月,美国著名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专门对中国的科技体系改革进行了报道,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科研体系正在进行的整顿,是国家对竞争性科研计划最大的一次改革。
不能不改了。以目前我们对科研成果的价值评估体系建设滞后为例,即便是对如何界定是否属于科研成果也缺乏明确和清晰的评估标准,有业内人士举例,比如一个研究结果没有学术价值,又不能转化,它凭什么算是科研成果?这种“成果”在疏于监督的情况下还会成功申报专利,因为有了专利可以由此申报职称,尽管该专利毫无用处。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这样的研究成果并不在少数,滥竽充数,消耗着宝贵和有限的科研经费。
因此,如何在评估成果价值时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在具体指标设计上既充分考虑与国际指标的衔接和可比性,又充分反映产业全链条、多环节以及转化主体的多样化特点,都亟待建立一系列全面、综合的评估指标体系。还有,没有具体的配套细则,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政策的激励机制也很难发挥应有的效应……
总之,科技成果转化“新政”,呼唤重赏下的系统配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