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敲开财富门 本地货对接大市场
今年18岁的廖竹生出生在江西省宁都县对坊乡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先天疾病,他的双手手腕无法伸直,属于三级肢体残疾。贫困的家境、残疾的身体曾经让他丧失了生活的希望。然而,去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个布鞋分销店,每个月能赚到2000多块钱,不仅能够自食其力,还能帮助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没有电商的发展,没有政府的帮扶,我们这样身患残疾的贫困户真不知道该如何自食其力。”廖竹生说。
调查发现,在国家将电子商务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大力推广电商扶贫的大背景下,和廖竹生一样,有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正通过电子商务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江西赣州,近年来,当地全力推进电商扶贫,市级财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300万元的资金用于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同时,当地还出台了《赣州市电子商务扶贫专项实施方案》。目前,全市已累计举办针对贫困户的电商培训班230多批次,共有1.7万多贫困户接受培训,近3000名贫困户通过培训直接开网店创业,带动4.4万贫困户就业。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大型电商企业也纷纷试水电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在各大电商平台上,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已呈燎原之势。据统计,2014年,阿里巴巴平台上,来自国家贫困县的网店销售额接近160亿元,其中销售额超1亿元的国家贫困县有25个。
阿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说,过去,贫困村受限于线下的传统交易方式,只能在本地市场内打转,而贫困地区的本地市场非常狭小,资源有限,限制了扶贫的效果,而电子商务平台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主体具备了对接广域大市场的能力,让他们有机会在与大市场的对接中找到更大的赢利空间,拓宽脱贫致富门路。
●配套不健全 多重问题困扰“互联网+扶贫”
调查发现,虽然电商扶贫已成为帮助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配套设施和配套政策不健全,当前电商扶贫也存在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滞后、物流成本偏高,电商人才缺乏、从业技能待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偏低、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瓶颈。
一是农村物流体系不完善。业内人士介绍,大部分快递企业在县级及县级以下网点覆盖不全,“最后一公里”派送能力较弱。
江西省山区小县铜鼓县的网店店主李秋秋从今年开始在网上销售一些当地村民自己腌制的刀豆角,其正宗的客家风味赢得了许多消费者的喜爱,销售日益火爆。但不久,李秋秋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寄送刀豆角的物流成本太高,她基本无钱可赚。“寄一罐刀豆要二三十块钱的快递费,全给快递公司赚了,划不来。”李秋秋拿着一沓快递单诉苦道。
二是电商人才匮乏,从业技能待提升。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电商都是通过低门槛模仿开店发展起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网店运营经验,在贫困地区更是如此。而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相对高端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网店的持续运营和发展受到限制。
江西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处长王宏光说:“我们在部分县里调研时发现,当地一些电商企业出1万元的月薪都请不到专业运营人才,甚至连有经验的客服都难请。”
三是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偏低。“互联网+扶贫”,首先必须通网,但在贫困落后地区,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2014年底,江西拥有网民1543万人,普及率仅为34.1%。江西省通信管理局表示,江西省农村地区山区多、人口密度低,通信运营企业建设投资大、成本回收慢,农村宽带网络普及也因此受到影响。 赖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