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社区·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永其

  最近去江苏栖霞山脚下的栖霞湖旅游,坐机动船巡游在浩瀚的湖面上,看到了白鹤、灰鹤、野鹅、水鸭子、大雁等十多种候鸟,已迁来栖霞湖过冬。它们有的在贴着湖面飞翔,有的在水草丛中觅食,有的藏在菱母里钻水嬉耍,有的站立在芦苇中眺望……它们见到游人一点都不怕,显得十分的悠闲自在。我正对此感到惊呀与兴奋时,忽听到又有长空传来雁鸣,循声仰望,见蓝天下有一“人”字形雁阵,我真有点激动。因为对我来说已是30多年没听过雁鸣、见过雁阵了。此刻,唐朝诗人钱起的一首五言律诗《送征雁》:“秋空万里静,嘹唳独南征。怅望遥天外,乡情满目生”,在我心中油然升起。

  雁是著名的冬候鸟,老家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我国的东北一带。时至秋天,北方气温猛降,食料骤减,雁面对饥寒的严酷挑战为了生存,无奈举家举族背井离乡,万里南迁。为了确保万里征程安全胜利,雁有着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着高度的集体观念。南迁的雁群推荐一只生活经验丰富、社会交际老到、艺高胆大心细的老雁在前辨方识向,拨云开雾,统领群雁前行,为了使每个同伴都保持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故总是排成前后左右不超过一百二十角度的“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此谓“雁阵”。“雁阵”由老雁引领,其余紧随其后鱼贯而行,迁途中,雁扶老携幼,不时地互相勉励、互相问候、互相照顾、男唱妇随、前呼后应,决不让一个同伴掉队失群。故人们总是不断地听到飞行中的雁鸣,雁的这种大爱合群的品性在禽类中是少见的。

  雁南迁时家乡难舍,常要在上空久久盘旋而不肯离去。一旦上路便卖力飞行,直至夜幕遮隔长空才肯落地歇息。一落地歇息,就有几只年轻力壮的雄雁为雁群站岗放哨,高度警惕敌害。一旦发现有敌害,哨雁立即鸣叫,群雁听之即腾空而起。群雁在确认安全后才肯进入梦乡,待第二天清晨,迎着最早一束晨曦就拔营起飞了,正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诗句:长空雁叫霜晨月。

  古人认为南迁的雁以衡阳为远,说衡阳有“回雁峰”,并诗云:“南岳五岭云天远,雁到衡阳亦倦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古人的这种错误认识主要是当时的交通闭塞造成的。事实上雁南迁的足迹遍及我国的台湾、乃至南洋各地,待到来年,老家春暖花开,食料丰富后就飞回老家,群雁回飞时,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抄取捷径,很快就飞回到了老家。

  雁不但有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高度的集体观念,对婚恋更是从一而终,一旦丧偶,另一只便守灵不离,乃至哀鸣着飞向天边,撞地而死。失群的孤雁更会至吐血而亡,在《荆楚岁时祭》、《问礼俗》等古籍里说,古代男女常以雁作为订婚的信物赠之、或作为聘礼奉之。故旧社会常把背井离乡,独自在外流浪的人比作孤雁。国画大师徐悲鸿本叫徐寿康,一年家乡遭遇洪灾,他和乡亲在去外的逃难路上,见到逃难的人如失群的孤雁,哀声遍野,不觉悲从中来,于是将自己的名字徐寿康改成了徐悲鸿。恋人之间通讯谓之鸿雁传书。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以雁为题材而创作的诗文、戏曲、故事如珠串玉连,举不胜举。唐朝诗人崔涂的五言律诗《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杜甫的诗句:“相失万重云,谁怜一片影。”都对雁忠贞不渝的婚恋和丧偶之悲哀、失群之痛苦作了真实而生动的反映。

  在古代上层社会的礼尚往来中,雁亦是最贵重的礼物,如《礼记·曲礼下》:“凡挚天子,诸侯圭、卿相羔、大夫雁。”即凡是去礼拜讨好天子的话,诸侯以“圭”即玉器为礼,卿相以“羔”为礼、大夫以“雁”为礼。在古代雁亦是显贵和荣耀的象征。对战功卓著的军队其将帅常以雁作为对三军将士的最高犒赏,如《后汉书陈纪传》:“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军、每宰羔雁成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人物面孔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公告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禁毒
   第B08版:社区·副刊
沁人心脾的悠悠古韵
一只榆树的额子凳
境界
东方城乡报社区·副刊B08 2015-10-16 2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