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欧阳蕾昵 摄/记者 杨清悦
14岁开始学习修船
今年国庆“黄金周”,金山嘴渔村游人如织,渔村靠海的一边,是一溜长长的堤坝。一路走过,空气里满是鱼腥味,这是渔家特有的气味。靠着堤坝,村民们搭起帐篷,叫卖着刚刚从海里捕捞上来的海鲜。这个季节,当属白虾和九肚鱼最多。趁着天气还好,姜品云帮着儿子儿媳一起分拣海鲜,希望早早地卖个好价钱。渔村的老街上,上海唯一一座渔具馆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渔具馆的“镇馆之宝”则是一艘2米长、0.45米宽的海洋捕鱼舢舨,船上的各种配件与海上捕鱼的舢舨并无二致。打造这一舢舨船模的正是姜品云,渔村人都习惯称他为云师傅。
昔日,20多对渔船结伴下海的场景早已随着时代的前行,湮没在历史的记忆中。在渔业村里,被誉为“最后的造船大师”的姜品云在空闲之余,时常面朝大海,思绪飘回到从前那些与船相伴的日子。
“问村民,姜品云是谁?也许会迟疑一下,但说到‘云师傅’三个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姜品云造船,要从他学修船讲起。1957年,14岁的姜品云开始学习修船。那时的渔业村,父老乡亲祖祖辈辈以海为生,而捕鱼工具只有5、6米长的小划子和10多米长的小舢舨,年幼的姜品云一开始只是干些打打油灰,抹抹桐油的零活。
渔村的造船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最简易的小竹排到小划子,再到木帆船、舢板船、机帆船,对姜品云这一辈的渔村人而言,这些早已非常熟悉了。学造船,姜品云踏实认真,他的造船技术在众多师兄弟中是佼佼者。解放后渔村挂牌成立了第一家造船厂,由于技术好,又能团结群众,姜品云被任命为厂长。
造出上海郊区第一艘机帆船
“以前,渔民主要分为两种,一部分人负责驾船,男性16岁开始就可以出海捕鱼了,另一部分则负责造船修船。我有幸跟着当时渔村最著名的造船师傅陆麻山学艺。”作为土生土长的渔村人,姜品云的身上有着厚重的“渔村烙印”。像众多勤劳的渔民一样,黝黑的皮肤,憨厚的笑容,不善言辞却脚踏实地地干事。
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是渔村发展的辉煌时期,渔业资源丰富,渔船也从小划子慢慢被大舢板船替代。姜品云带着团队一起打造大舢板。“打造一条大舢板需要近半年时间。造船团队包括木工、小工、铁工、打油灰、打模板的工人近30人左右,还要为船厂专门配备锯板厂、机械厂、金属加工厂这些配套服务。”姜品云回忆说,他那时指挥建造的大船大概有十几条,都是长20米、高11米,宽4.5米的大帆船。久而久之,练就了一身“绝活儿”:要学造新型船,他只要围着船兜一圈,脚步测长度,眼睛看高度,回去就可以动手打造。
姜品云告诉记者,1976年,他和师傅一起造出了上海郊区第一艘机帆船,船长31米、宽度6米、水深2.5米,载重量达60吨,配上150匹马力的发动机,成了东海渔场中有名的带头船。到了上世纪90年代,渔村自己打造的机帆船有20多艘,最大的远洋运输船达到载重100吨,动力250马力。后来,姜品云不仅造船同时也修船。每年的7、8、9月是修船的繁忙期,他的足迹遍布杭州湾北边海岸。
发挥余热成为“非遗传人”
在渔村,当年的造船师傅都已入古稀之年,为让后辈了解渔村的过去,渔业村在村庄改造中,建成了一座渔具馆,需要一艘舢舨船在馆内展出,人们自然想到了云师傅。姜品云一听到又能动手造船了,连夜翻出了已搁置许久的斧头、锯子和凿子,再翻出了当年造舢舨船的图纸,以1:10的比例画出了草图。姜品云从打造龙骨开始,刨锯拼接两侧船体,再造船头,船尾等。一艘舢舨船内有头舱、中舱,前连环舱、后连环舱,船模展出后成了渔具馆内的镇馆之宝。“后来,我又陆续打造了4条船模。”姜品云告诉记者,按照渔家的传统,船模一般不进家门,摆放在公共场合更好。
2013年,上海博物馆联系到了姜师傅,希望他再打一艘舢舨模型,由上海博物馆收藏并展示其制作流程。姜品云历时3个多月,又一次真实还原了舢舨船。2014年7月30日,这种造船手艺成为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姜品云本人也被金山区授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如今整个村子,会打舢板船的,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尽管如此,姜品云还是放下了手中的工具,过起了普通渔民的生活。如今,身体还算硬朗的姜品云站立和走路都会腰痛,微微有些拱起的背脊和视力退化正是当年造船修船造成的。
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会画图纸,更不用说打造木帆船费时又费力。对此,姜品云略带伤感。当问到未来的愿景,姜品云的回答很朴素,“渔村的饭店生意兴隆,渔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渔民的生活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