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政策性支农的主体,农发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专注于粮棉油收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水利建设等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目前,该行贷款余额已经突破3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已发放夏季粮油收购贷款492亿元,支持收购粮油458亿斤。
由于不吸收公众存款,农发行资金来源主要是金融市场发债和央行再贷款,以前者为主。目前农发行通过发债实现的资金自筹率已达90%左右,成为金融市场第三大发债主体。
今年上半年,受股市向好分流资金、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地方债供给大规模增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债券收益率曲线在上半年呈现多个显著起伏,发行人对于债券发行成本的管控难度也相应提高。
对于此,农发行资金计划部总经理刘定华说,该行通过调减债券期限结构、减少计划发行量,及时调整发行窗口等措施,节约新发债券利息。通过提高发行规模以及滚动增发等方式,提高农发债市场流动性。
通过这些针对性的策略调整,农发行较好地应对了债市波动,保障了支农资金需求。今年1至6月,新发行债券60期,实现零流标,共筹集资金4405.6亿元,同比增加725.6亿元。发行量约占当年政策性金融债发行量的29%,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
此次向邮储银行定向发行的专项建设债券,可以理解为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中,政策性银行拓宽资金来源的有益尝试。一方面拓宽政策性金融支农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通过双方互动,把政策性银行相对规范的管理理念注入邮储银行,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除了发债,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农发行还积极加大吸收存款力度、落实财政补贴、主动争取央行再贷款及补充抵押贷款等低成本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三农”。数据显示,6月末,农发行负债总额33102亿元,比年初增加2463亿元,其中金融债券占71%、各项存款占21%,央行再贷款占比不到10%。
多渠道筹资目的在于更好地支农。农发行新闻发言人孙兰生说,在信贷总盘子里,农发行执行基准或下浮利率的贷款占95%,2015年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全国金融机构低100个基点左右。同时,该行一直对涉农企业不收费或少收费,今年更是减免多项服务收费,降低费率,真正实现让利于农。陶俊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