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三农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临淄从民生工程入手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绿树掩映,花红似火。夏日来到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随意走进一个村落,都能见到门前树下纳凉的人们,清新爽人的环境和人们的欢声笑语相辉映,映照出喜人的变化。近年来,临淄区推行17项民生工程全覆盖,以民生项目实施引领农村进行综合治理。

  ●生产方式不变 农业产出提高无从谈起

  给农民劳作减负,给城市劳动力增员。临淄区加强统一服务,自2010年起,临淄区全区启动实施“耕种管收全包”的“政府代种”服务,颠覆了传统耕作模式。

  目前,全区粮食生产13个环节,除晾晒外,其余包括玉米机收还田、旋耕、深耕、再旋耕、测土配方施肥、小麦供种、小麦播种、病虫害防治、小麦收获、夏玉米机械播种等全生产链条,均由政府统一耕作,农户只需承担少部分费用,即可坐等粮食入库。

  临淄区破解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难题,按照易于机械作业的原则,在每个镇(街)成立1到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

  要让农民高高兴兴入社,得经得起“盘算”。政府为此推出了令人心动的奖补让利政策,农民一算账,按政府说的办,不仅省钱还能省力,何乐而不为?结果,全区45万亩耕地,除南部山区5万亩耕地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其余40万亩耕地全部实施了“政府代种”服务模式。

  变化随之而来。单说小麦飞防作业,由于“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农民坐在门前看飞机,就能基本实现病虫害的应防尽防。来看看这个强烈的对比,每天飞防面积达2万多亩,而此前靠人工背七八十斤的背负式机动喷雾器,一天只能喷药30来亩。

  还有很多改变,比如玉米秸秆全部还田,就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北方地区的玉米秸秆焚烧难题;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和夏玉米直播等先进技术,让粮食亩均增产约15公斤。

  最大的改变,还是农民。统一服务解放了农民,这些释放的劳动力很多就地就近转化为产业工人。去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758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到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

  ●环境改善

  带来了文明程度的提升

  屋前屋后,绿树红花,院墙上是明白晓畅的民俗画,硬化道路干净整洁……敬仲镇褚家村村民崔宝聚的生活近两年有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住了大半辈子的村子,都有些不大认识了。”

  敬仲镇刚刚被评为全国文明镇,镇党委书记路德芝最得意的是驱车带着前来的客人转村,车在村落间的硬化路上缓缓行驶,杂树生花、田野丰沃,一派田园风貌。

  环境之美源于临淄区近年推进的“五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目前,临淄区432个村庄已整建制完成“五化”,总计投入4.3亿元,其中区财政投入1.3亿元,带动社会资金3亿元。

  今年3月,崔宝聚用上了城里人才有的卫生间,那是政府推广的“水冲厕所”,自己投入的只是盖了间五六平方米的小房子、挖了两个大坑放塑料大瓮。镇政府组织以村为单位成立施工队,统一设计,统一施工,鼓励农户以自备砖、砂石、水泥建筑材料或以出工等形式参与改厕,改厕成本降得很低。

  还有件事让村民们拍手称快——村里有了公共澡堂。农村“洗澡难”曾是个不大不小的困扰,尤其冬天,要洗个热水澡得跑到镇上,逢年过节还得排队。如今,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卫生习惯也从此改观。

  环境改善,带来文明程度的提升。稷下街道赵家村村民于春健说:“现在门前的花圃就是自家的脸,家家户户自觉养护。以前扔垃圾,哪方便扔哪,现在再乱扔,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一位在外打工者的话颇有代表性:“以前光是老家夏天蚊蝇乱飞、冬天冻得人哆嗦的户外厕所,就让妻儿望而却步;现在好了,每逢节假日,老婆孩子主动要求回村里度假。”

  ●城乡一体

  从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入手

  在小寇村村委办公室,有一本别致的救助帮扶台账,分门别类地记录着村里困难家庭的实际困难和采取的帮扶措施。比如这一则:“高桂芳,3口人,不享受低保,致困原因是本人体弱多病,女儿无工作,外孙镇中学上学。镇帮扶措施是推荐女儿到镇企业上班,推荐本人做保洁员,提供面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现金资助,包建单位提供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用品,每季度走访一次……”

  近年来,国家层面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低保、新农合等普惠式政策,让农民群体得到实打实的保障。在此基础上,临淄区开始探索“一人一策”的精准化帮扶。为此,区委区政府对所有困难户进行摸底,共排查出困难家庭1927户,并查明贫困原因。

  在此基础上,启动合力救助帮扶行动,临淄区共动员118个部门和339家企业与全区465个村居结对帮扶,对困难家庭实行全覆盖帮扶,一户一策制定常态化救助政策和措施。

  提升农村居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

  如今在临淄农村,隔三差五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到专业级的文艺演出。临淄区哪来的雄厚财力,能支撑文艺演出下乡常态化?原来他们使出一招:“以考代演”。区里每年都有扶持演艺团体的政策资金,如何分配颇伤脑筋;另一方面,基层农村对专业文艺演出有强烈需求。一个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拿出专门资金鼓励基层演艺团体参与,“以考代演”,他们要使出浑身解数,争取拿到扶持资金。仅此一项,每年可组织200场演出,加上镇街自发组织的下乡演出,全年全区下乡演出可达500场以上。

  12个街道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和图书馆分馆,全区所有村居均建成文化大院,370个村均建有农家书屋,区级文化类协会团体40多家,“庄户剧团”120多个,全区特色文化村300多个,特色文化专业户2800多户……今年,区里更是把“移风易俗”也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提出来。如今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一个标准全程操办,风气顿时为之一新。

  从大处布局,在小处落子。临淄区的民生工程在乡村大地上有序推进,收获是丰厚的。要问是啥?小投入、大收益、得民心。

  刘维涛 曹元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山东临淄从民生工程入手 推进城乡一体化
广东今年全面摸清 农村集体资产家底
吉林省今年向基层 充实2900名特岗教师
宁夏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3.8%
陕西西安投资3亿余元 提升村级医疗服务水平
支农再添“新招儿”
四川“交通精准扶贫” 着力攻坚88个贫困县
东方城乡报三农生活B06山东临淄从民生工程入手 推进城乡一体化 2015-08-11 2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