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代价,存在着隐忧。特别是农业资源的约束日益趋紧,一些地方农业的面源污染在加重,农业的生态系统在退化,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日前审议通过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这个规划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规划的要求,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要从过去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轨道上,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陈晓华指出,治理农村的污染,既要打攻坚战,也要打持久战。从这些年发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也总结一些地方治理的经验,这次规划明确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来治理农村的污染。
“一控”,要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要划定总量的红线和利用系数率的红线。规划要求,到2020年,农业的用水总量要保持在3720亿立方,利用系数要从现在的0.52提高到0.55,这主要需要通过工程措施和节水技术措施,并且通过鼓励农民节约用水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鱼养农业。
“两减”,主要是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减下来。按照规划的要求,2020年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要实现零增长。解决化肥的问题,主要是要防止或者减少过度施肥和盲目施肥,通过测土配方等技术来提高用肥的精准性,提高利用率。再一个办法,鼓励农民通过绿肥、农家肥的使用,来替代化肥、培肥地力。
对于农药来说,主要是解决过量的不安全的施用问题,要用“管住高毒、减少低毒、科学用药”的办法来解决。管住高毒,要修改农药使用条例,明确高毒农药要实行定点购买和实名制购买,这样防止高毒限用农药的滥用。同时,通过科技研发和补贴的政策,使农民用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这样,既降低生产费用,同时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基本”,就是针对畜禽污染处理问题、地膜回收问题、秸秆焚烧的问题采取的有关措施,也就是说通过资源化利用的办法从根本解决好这个问题。
对于牲畜粪便,一是种养结合,根据环境的承载量,把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的发展来消纳牲畜粪便;二是重点对规模养殖场进行改造,采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的办法把粪污通过沼气工程充分利用起来。
对于地膜回收,一是要修改标准,要提高薄膜的厚度,现在薄膜太薄,很难回收。二是研发可降解的农膜,以及研发回收机械,通过这些办法把地膜回收起来。
对于秸秆焚烧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是肥料化,进行秸秆还田;二是饲料化,通过青贮玉米发展草食畜牧业;三是基料化,把它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充分用起来。当然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把回收储运的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使它能够形成一个服务的新产业,让农民既方便又有好处,这个事情才能真正实施。中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