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三农实用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建立“两型”农业生产体系
  专家简介

  陈文胜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

  [核心提示]

  加快传统农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农业转变,构建以“两型”农业为导向的农业生产体系,不仅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整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文字整理/王平

  构建以“两型”发展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

  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坚持“两型”引领,以优质、安全、生态为目标导向,以解决农产品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构建 

  “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因此,要多管齐下,把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放在突出地位,强力支持农业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降低农产品被污染风险;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好湿地、林地等生态屏障,改善整个生态环境;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抗灾减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抑止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的丧失和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两型”农业作为新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包括三大系统。一是“两型”产品产业体系。包括以节水、节地、节能、节电、节肥、节药为核心,致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各类农产品产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养殖品产业、水产品产业;以及其他“两型”农产品产业。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突破传统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模式,用“两型”农业的要求和生产方式对其进行“两型化”改造,生产出符合“两型”要求的农业产品,是“两型”农业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的核心。二是“两型”功能产业体系。包括提供生态保护的林业、草地,替代化学肥料的绿肥,提供可再生能源的生物质农业产业,以及各种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这些产业主要提供“两型”功能,不重在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大多在提供两型功能时也生产物质产品,但人类应用和侧重的是两型功能)。“两型”功能的农业产业,是“两型”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型”农业的重要内容。三是“两型”服务产业体系。包括农业节水、节电、节肥、节药、节地等的科技产业,以及“两型”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产业、“两型”农产品加工业、“两型”农产品流通产业、“两型”农业信息咨询等为“两型”农业服务的相关产业,通过对农业的“两型”服务,促进农业产业的“两型”发展。为农业提供“两型”服务的支撑产业体系,是“两型”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构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体系

  一方面,以农产品质量保障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是基于传统农业农业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管理模式进行生产,因此生产技术便于操作、具有可推广性,既可持续发展农业,同时满足农产品数量保障和质量安全的双重需要。另一方面,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培育了农业的集约化、组织化,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与市场化运作,有利于改造中国传统农业,加快两型农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可从组织标准化、物料标准化、作业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入手,包括产前环节的品种标准化化、种苗培育标准化和农业生产环境标准化,产中环节的肥料和农药用量标准化、田间管理标准化和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后环节的品级分类标准化、加工标准化和包装标准化,流通环节的运输标准化和存储标准化。

  构建包括决策系统、目标系统、对象系统、工程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系统、监测系统和评价系统七部分要素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结构体系。首先,要强化法规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国家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制定化肥和农药的质量标准,拟定新的化肥和农药管理法律法规;二是建立我国有机废弃物排放法规,有效控制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尿的排放;三是加强农膜使用的环境安全管理,制定农膜污染防治法规和标准,开展农膜污染防治。其次,节药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重点地区建立监测站,监测土壤、湖泊、河流和地下水含水层中的化肥有机肥和农药的含量,并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二是加强面源污染控制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努力研发和推广生物化肥、物种工程学等替代技术和产品,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最后,要建立农业优良耕作技术体系。针对作物确定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方法,适当应用长效缓释肥,鼓励使用有机肥。积极开发农膜回收利用技术和可降解技术,严格控制超薄农膜的生产和使用。

  构建防灾减灾与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体系

  从防灾减灾法规体系、工程体系和能力体系等三个层面,构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核心的农村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农田水利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农作物供水和防洪抗旱能力。二是以小水利为重点的山塘小河治理。加强山塘小河等小型水利设施的清淤和除险加固,提高小型水利设施的蓄水和排水能力,认真开展山塘小河等小水利的清理登记,科学制定治理和修建规划,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整合各方面资源,集中投入,分口实施,着力提升小型水利的防灾抗灾能力。三是以灾害防范为核心的地质与气候监测预报信息覆盖。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与气象灾害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区域内气象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频次、强度、损失等,由气象和地质部门建立地质与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四是以专业人才为关键的水利人才结构优化。制定实施引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工作的优惠政策,创新机制,不拘一格地从水利类专业应、往届毕业生中公开招聘、选拔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充实基层水利机构,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五是以民生工程为方向的水利投入结构调整。突出“民生水利”的财政取向,加强配套水利资金投入,建立与中央紧密衔接、合作共建的水利投入机制。六是以增进农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水利资源开发规划。加强农村水电建设,大力推进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和农村水电配套改造,综合开发水利资源的灌溉、种养、发电、旅游等多重功能,做到一水多用,一物多能,发挥水资源的最大价值。

  以种质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体系由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品种试验评价体系、种子质量保障体系、濒危物种管理体系、生物物种资源信息服务体系五个层面构成。我国以往的生物物种资源政策目标就是保护,而新的政策目标应该瞄准发展。因此,我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的目标应由单一的保护目标转变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命支持、生态保障和资源产出的多重、系统目标。这种政策目标定位,既能实现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又能协调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在保护中解决发展问题,在发展中实现政策公平、利益和价值的优化配置。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阶段。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拼工业化的现代农业拼不过发达国家,且工业化的现代农业是不可持续农业。因此,最佳的选择是发展“两型”农业。由于中国农业尚未完全工业现代化,这在常人看来是不足,但恰恰是中国的优势所在:既借鉴了现代农业的优势,又可吸纳传统农耕的智慧和方法,这样就可以不重蹈他人的覆辙,不走弯路,反而有了一种后发优势。同时,随着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发展总体上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的发展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既有必要也有条件跳越工业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范,直接进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两型”农业的发展阶段,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的特色,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标杆。因此,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发展超越西方工业化现代农业的“两型”农业,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确保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专题报道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各地
   第B05版:解读
   第B06版: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加快建立“两型”农业生产体系
耳听八方
东方城乡报三农实用周刊B01加快建立“两型”农业生产体系 2015-03-19 2 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