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卢连明
荣获“上海市园丁奖”称号的常务副校长张亚芳,一边介绍一边陪同记者参观了廊下镇社区学校。校舍总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然而,培训内容丰富多彩。二楼的舞蹈教练室宽敞明亮;书法室的墙壁上挂满了书法爱好者的书法作品;创作室的展台上摆放着学员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小饰品和12生肖;农民画室展出了农民画家的百花图;走廊里挂着描绘江南民俗农事的26米长的农民画长卷。三楼电脑室的桌上放着培训用的40台电脑;茶艺培训室摆放着许多茶具和有关茶文化的书籍;家庭教育室围绕技能、家教、民俗文化、休闲四方面内容对农民和居民进行培训;走廊的墙上展出的是学员的硬笔书法、种子贴画、土布贴画和农民画获奖作品。四楼的多功能厅经常举行报告会、知识技术讲座和小型演出活动;档案室的柜子排列整齐,可查阅到社区学习教育任何一份档案。
社区学校的前身是成人学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扫盲教育,到六十年代的职工教育,八九十年代的职工技能教育,到现在的社区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主要面向成人到今天的终身教育;服务内容从比较单一到现在的全方位、多角度面向社区百姓的终身学习,包括少年儿童的艺术类学习、青年的学历提升、职工的技能培训、中老年人的休闲娱乐学习和居民群众的文明素养教育等。廊下镇把社区学校作为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主阵地,并把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向村(居)、宅基延伸,努力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打造学习教育品牌。据介绍,教育培训受训人数已超过全镇常住人口的80%。
课堂教育
注重提高人的素养
2014年,镇社区学校联合镇文明办、妇联积极推进,并与社事办、劳保所、工会、团委、中小幼学校等部门单位联合开展对家长培训,旨在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培训项目主要分为四大类:技能类、特色类、家教类和素养类。技能类有会计上岗证培训、家政服务上岗证培训;特色类有土布工艺品制作、农民画绘制、工艺品制作、剪纸工艺品制作、莲湘工艺品制作培训;家教类有做称职的家长;素养类有硬笔书法、礼仪素养、乐器舞蹈、编织插花等,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开展学习和培训。“做称职的家长”有4个培训班80多位母亲参加培训,一年中,四个项目共计受训母亲近400人。
通过“千名农村母亲进课堂”培训,以生动的事例、贴切的语言、真诚的交流,激发母亲的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让母亲们改变原有观念,涌现了一批教育子女好、自身素质高、对社会和家庭有贡献的母亲群体。
莲湘、剪纸、农民画是廊下的文化三绝,又称廊下文化“三枝花”,不仅展示了廊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融入了廊下人对新生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无限期盼。近年来,该镇着力打造以莲湘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促进了廊下民间文化的多元发展,推进了廊下乡村休闲旅游的快速崛起。廊下社区学校将“打莲湘、农民画、剪纸、土布”等民间民俗文化编制成了教材,逐步走进中小学校、村(居)学习点、企事业单位的大课堂。
2008年2月,镇社区学校聘请农民画画家怀明富编写《农民画》教材,在万春苑举办了农民画创作培训班,近30名学员通过培训掌握了创作农民画构思、素描、上色等技巧,创作了《干干净净过新年》、《桃花朵朵开》、《蒸年糕》等20余幅农民画新作。5月,镇政府与区文化局共同举办了“廊下杯”金山农民画大奖赛,参赛作品80多幅,其中两幅农民画在抗震救灾义拍会上拍出高价,所拍得的款项全部捐给了灾区。2010年镇社区学校在12个村(居)举办《廊下农民画》培训班,23名学员创作了百幅优秀农民画作品,参加了“廊下杯”农民画大奖赛,其中有5幅作品获得了大奖。
2009年6月,廊下莲湘被列入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月,社区学校就把走访收集的打莲湘资料汇编成册,在中小学及13个村(居)学习点、企事业单位推广。镇社区学校与镇妇联、文体中心联合开展“小手牵大手,家家学打莲湘”活动,全力推进“家家学莲湘”普及工作。为提高打莲湘知名度,镇社区学校在打莲湘入门8节操的基础上,开设了打莲湘中级教材作为特色教育课程,中级莲湘操在初级莲湘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节,现在的初、中级莲湘操共有14节。社区学校还先后编写了“剪纸、土布”教材,在13个村(居)学习点开设各类民俗培训班,既让学员学到了技艺,又陶冶情操。
家庭教育
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廊下镇有“服装之乡”的美誉,许多家长都是服装企业的职工,早出晚归的劳作,将教育子女的重担落在自己父母的肩上。许多年轻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平时只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却忽略了教育培养子女的方法,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近两年来,该镇把在社区学校和村(居)学习点开办家长学校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进社区的切入点,不断探索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在具体工作中,该镇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夯实基础,做到完善阵地与社区教育工作相结合。该镇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站长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13个村(居)成立了社区家庭教育领导小组,组建了13支由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参加的辅导员队伍和由25名专业门类齐全的教师骨干组成的家教讲师团及15位家教志愿服务队。以村(居)为基地,建立了13所社区家庭教育学校。为丰富社区家庭教育活动内容,各个学习点利用辖区资源创建了弱势群体教育、少儿文体培训、亲子早教基地3个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整合社区课堂、服务站、图书室、教育基地等资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家长学校教育培训机制。
二是找准契合点,做到创建品牌与整合资源相结合。在社区家庭教育工作中,该镇不仅创建了家长学校、村(居)家长学校、流动家长学校,而且还在寻找工作的最佳契合点、整合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优势上狠下功夫。通过创办“社区家长学校”、成立“家庭教育志愿者”等,使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有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与学校德育教育契合,将德育教育融入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我是一日环卫员”、“我是家庭理财员”、“爱心1+1”、“红领巾进社区”等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家、校教育的互动效果。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契合,积极开展“学习型家庭”活动,先后举办了“新婚夫妇培训”、“单亲家庭的教育”、“留守生监护人的教育”等讲座,让家长懂得了如何走近孩子心灵,真正实现亲子互动、老幼互动、家校互动。
三是齐抓共管,做到校、警、民联动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要抓好家庭教育,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该镇整合社区资源,建立校警民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与管理机制,即由学校、派出所、村(居)、工青妇、社区学校等成员单位通过联席会议,共建青少年教育机制,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分析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和特征,研究和探讨青少年法制教育和违法犯罪青少年帮教工作。社区内的中小幼学校还与派出所签约共建,为青少年开设法制讲座,文化、工商等部门加强了对违规经营、无证经营网吧的查处和取缔力度,社区妇联、团委帮助辍学青少年重返校园。通过各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切实加强了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
农村教育
打造宅基学习点
廊下镇与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毗邻,辖1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户籍人口3.1万人,常住人口4.1万人。该镇从农村地域广、农业季节强、农民集中难的实际出发,在村(居)建学习点的基础上,把社区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宅基,探索实施了“建设宅基学习点,打造15分钟学习圈”工程,组织成立了由90多人组成的6支社区教育志愿者小分队,从组织上保证了“宅基学习点、15分钟学习圈”教育活动的开展。
该镇在全镇12个村选择36个村民相对集中、规模在15至30户左右的自然村落宅基和2个居委会楼组相对集中的小区,作为首批建设点,并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形成镇社区学校-村(居)学习点-宅基学习点“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格局,村(居)民最多步行15分钟就能参加学习活动。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让村(居)民听得懂,学得进,受教育,见行动,该镇确定了6大板块教学内容,以满足各年龄段、各层次群体学习。
一是传统美德教育:重点突出“孝”文化,引导做一个尊老爱幼、友好互助的人。二是家庭教育:以“让小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为主旨,让家长重视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家风。三是民俗文化教育:重点是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教育,了解节气的由来、习俗、农事活动、谚语俗语等,指导村民合理运用节气,开展农耕活动。四是科普教育:结合公益科普主题宣讲,融入食品安全、诚信从我做起等方面内容。五是文明道德教育:以提高文明创建群众知晓率为突破口,融入平安文化、廉政文化、移风易俗、文明礼仪、敬老爱幼、勤俭持家等内容,提升群众道德素养,努力营造创建文明城镇的良好氛围。六是休闲娱乐活动:辅导村(居)民跳广场舞、演唱歌曲戏曲,健身锻炼、保健养身等。
该镇采用“巡展、巡讲、巡演”的方式开展教育学习活动,利用每周四傍晚村(居)民晚饭后休息时间,由志愿小分队到宅基、楼组,相约村(居)民来参加学习。教学形式以讲故事、演小品、情景剧、说案例、演示辅导以及“廊下好人事迹”展览、知识问答等,同时组织开展歌曲戏曲演唱、舞蹈表演、乡村体育项目比赛等活动,使村(居)民在娱乐中接受教育。
通过“建设宅基学习点,打造15分钟学习圈”活动,把课堂直接搬到村宅、楼组,面对面地教育辅导,有效拓展教育阵地,扩大受众面。那些地处偏僻宅基上的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村(居)民以及识字不多、能近距离接受宣传教育的人们更是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