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新主体·各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农业社会化服务
将“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直比较滞后的甘肃省,近两年通过在一些县区进行试点,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薄弱的现状有所改变,以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为平台的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组织结构、服务主体、服务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解决农业服务

  徘徊“村头”难入“地头”问题

  甘肃是全国首批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的10个试点省份之一,承担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内容。这项工作自2012年底开始启动,静宁县、敦煌市、肃州区、临泽县等12个县区成为首批进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试点县。

  甘肃在12个县选择610个村开展试点,落实试点资金1.5亿元,以搭建服务平台、充实服务队伍、明确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构筑村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村金融支持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六大体系,推进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村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梳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甘肃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是成立村农业综合服务站。两年里,甘肃整合现有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室、农村信息站等办公用房,在试点村建立了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重点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和技术指导、农民培训、土地流转、信息传递、农机安全、气象为农服务、惠农政策宣传等公益性服务;引导农户组建专业服务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自我服务。

  二是围绕产业选聘服务人员。甘肃各地围绕各自的特色产业选聘技术服务人员,选聘村“两委”班子成员、专业经济组织负责人、农民技术员、热心农业服务的“农村能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等为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负责人。

  三是创新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甘肃一些县区按照“支柱产业+农技所+农户”等多种运行模式,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大技术推广和建立示范基地上,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普及。

  四是通过严格考核完善机制。为了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序推进,甘肃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对村农技员实行县聘、乡管、村用的管理原则,进行聘用考核。静宁县威戎镇党委书记王奕说,村农技员的聘用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年工作日必须150天以上,培训农民12场次,建成1处50亩以上科技示范园的,才是一名合格的村农技员。

  五是完善体系开展配套服务。以试点村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依托,甘肃探索开展了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村现代物流、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信息化等配套服务,在农村金融服务中,逐步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加大了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资金支持。

  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

  尚有差距

  农业部门反映,虽然试点取得了较好成效,服务平台建立,服务模式形成,服务手段提高,服务合力增强,但由于长期以来基层农业社会化服务基础非常薄弱,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经营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补短板。

  从组织结构上看,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创新能力不强,尚未形成服务合力,社会化服务主体规模层次较低。据了解,在甘肃,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专业化服务的规模总体偏小,组织带动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虽然在一些方面实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但在利益分配方面,却很难让农民分享到一体化经营中的平均利润,对农民本身来说,摆脱了生产盲目性,而自身的收益并不多。

  从服务主体上看,村级公益性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素质较低、经费保障不足、服务手段落后。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在指导农民开展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时就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农民对新农技的需求。

  从服务内容上看,重视产前、产中,忽视产后,重视生产技术,忽视经营销售。基层农业部门反映,农业社会化服务要求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而目前大部分服务机构还是主要以提供生产技术指导等产中服务为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农业生产提供良种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找不到真正的平台、路径,农民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和滞后的市场需求信息来安排生产,农民丰产不丰收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从服务条件上看,资金投入不足,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比较落后。在试点中,甘肃省级财政落实试点资金1.5亿元,总体上看,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仍不足,尤其是在为农业、农民提供公共品和服务方面,力度不大。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

  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甘肃省农牧厅厅长康国玺说,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解决村级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承接能力差,各种先进技术、质量监管等措施难以落实到田间地头的有效途径。基层农业部门认为,就甘肃而言,应该着重从三个层次来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深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甘肃省农牧厅政策法规处处长王兴荣认为,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综合改革,要在现有农机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合并机构,整合资源,组建“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拓展和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与此同时,要建设精干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队伍,提升服务质量。

  二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高其社会化服务能力。据了解,目前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15000多家,但是许多合作社不规范,缺乏服务能力。农业部门认为,要支持合作社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突出支持合作社的联合与协作,解决单个合作社无法解决的服务供给问题,并且加强面向合作社的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支持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服务组织发展,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从长期来看,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是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很可能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市场化服务机构为三大支柱,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不同类型服务组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的新格局。

  基层农业人员还建议,借鉴制造业主辅分离的经验,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将农业服务外包,鼓励各级政府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和发放服务消费券等方式,支持市场化服务机构和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参与发展农业服务业,将帮助农业服务业开拓市场需求与鼓励农业服务企业通过公平竞争方式开拓市场结合起来,形成发展农业服务业与提升农业服务企业相得益彰的格局。

  连振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将“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黑龙江讷河国土局帮助合作社找“新家”
江苏南京一年2000万元帮扶专业合作社
山东冠县发展苗木产业打造现代苗木产业集群
科技让传统与现代完美对接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各地B04将“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 2014-12-11 2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