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新主体·各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10月0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全国产粮大县的“三农”转型之路
  吉林省梨树县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连续多年粮食产量居全国县级前十名。随着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以及农业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现行粮食生产中,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地现代农业发展要求。2012年起,梨树启动了探索以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基础,通过农业科技“集成”,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经营方式的“三农”转型之路。

  新型经营主体唱主角

  1983年第一轮土地承包时,梨树县小宽镇西河村农民郝双分到了8亩地;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郝双只分到了3.6亩地。“研究了一辈子种地,地却越来越少,挺苦恼,我就出去打工了。”郝双说。2008年,在国家支持农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政策下,“老把式”郝双看到了机遇。“我回家组建了合作社,到2012年,合作社经营的土地迅速扩大到151公顷。”以郝双为理事长的梨树双亮农机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经营着470公顷旱田和40公顷水田,每公顷旱田的玉米产量也从最早的1万多斤增长到现在的2.5万斤。

  梨树共有耕地26万公顷,被称为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南大门”,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44.8亿斤,列全国县级前十名。同时,该县粮食单产水平、人均粮食贡献率和粮食商品率均名列全国前茅。

  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王贵满说:“梨树地多、粮多,农业人口也多,但随着农业科技和装备的发展,不需要这么多农民种地了,破解农民‘土地里刨食’就需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唱主角。”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米国华被郝双称为“首席专家”,在郝双看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直接实现了“院士种地”。“因为我的土地多,米教授和他的博士生们愿意在我这搞科研。”郝双说,“他们给我带来高端的思想和技术,我在中间组织协调,手下还有7名管理人员,个个都是种粮能手,组成了‘高中低’搭配,自然就会高产高效。”

  作为农业干部,王贵满毫不掩饰自己对年轻人才的渴望。“郝双已经64岁了,现在农村种地的40岁以下的很少,‘十年后地由谁来种’一直困扰着我。”王贵满说,“现在这个问题我有了答案:一面是90%的传统农民离开种地,但随着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种粮也变成有利可图的产业,年轻的技术、管理人才将来到田间地头,农业现代化最终还是要靠这些年轻人。”

  据测算,通过规模化经营,实施全程机械化耕作,每公顷生产成本节约630元,其中生产资料节约430元,机耕费用节约200元。目前,梨树落实规模化经营土地面积为1.2万公顷,每年实现节约成本756万元。

  向技术“集成”要高产

  46岁的卢伟是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拥有包括4台免耕播种机在内的10余台农业机械,为当地农民托管了300多公顷旱田。说到农业技术的“集成”,不善言辞的卢伟打开了“话匣子”。“连片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后,打破传统均匀垄作,可以推广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也能充分发挥新科技机械化优势,节本又增产。”卢伟说,他合作社土地的产量达到每公顷2.3万斤,比过去一家一户传统耕作每公顷增产3000斤。

  宽窄行保护性耕作、全程机械化、专业植保支持……2013年秋季的测产数据显示,采用宽窄行种植等技术“集成”的地块平均公顷产量在2.2万斤以上,比普通农户产量提高13.5%,梨树因此增加粮食产量3000万斤,农民增收近3000万元。

  郝双讲了一个当地农民逐渐认可技术“集成”的故事:2012年,郝双的合作社以“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种植方式、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分开收获”的“四通一分”模式经营120公顷土地。“就在春耕前,有7户的10公顷突然提出要退出,这样土地就不能集中连片了,当时挺上火,一宿嘴里就全是火泡。” 郝双说,那年赶上玉米粘虫暴发,“因为我们的植保做得好,一点没受灾,保苗达到6.5万株,退出那几户保苗只有5万株,‘垄挨垄’产量差距有1万斤。第二年这几户又托人要加入合作社”。

  王贵满表示,在今年春季低温多雨,宜耕期缩短的情况下,农业技术“集成”显现出更大优势。“极大缩短了耕作时间,提高了播种效率,保证了播种质量。同时应用农机化保护性耕作、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高效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显著降低了天气、病虫草害等因素对生产的影响,保障了作物良好的长势。”王贵满说。

  王贵满还算了一笔农业技术“集成”增产账: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基础,如果未来3-5年技术“集成”实现全覆盖,按每公顷增产4000斤计算,全县26万公顷耕地将实现增粮10亿斤。

  “三农”转型带来新启示

  打破传统均匀垄作,推广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充分发挥新科技机械化优势;以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核心,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整合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全国产粮大县梨树对“三农”转型和农业现代化带来新的启示。

  启示一:土地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必然向“种田能手”集中,留守在家的老弱病残户,可以将土地“托管”,由过去的把土地廉价转包变成现在的有能人帮种,大大增加了土地收入。同时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劳动力,通过打工增加了收入。

  启示二:土地不论是由合作社经营还是由“种田能手”经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农业科技水平,是现代农民的代表,同时他们通过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合,通过与专家零距离接触,能够更好地应用农业新技术,实现技术合理的组装配套,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土地效益。

  启示三:土地由合作者统一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合作社可以按面积给农户相应的收益,农户不再关心地该怎么种、怎么管的问题。合作社可以科学规划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排灌设备设施,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同时,土地集约经营后,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作业,有利于劳动效率提高,有利于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项目实施,促进农业机械化。

  郭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政策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一个全国产粮大县的“三农”转型之路
河北立法规定农民合作社 不得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南昌开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
山东农村金融创新惠及4.6万户新型经营主体
村民“银行”好在“小而稳”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各地B04一个全国产粮大县的“三农”转型之路 2014-10-09 2 2014年10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