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建造房屋可以像造汽车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继“装配式建筑”的概念逐渐走入住宅项目后,公共建筑项目也将启动装配式技术推广。日前,松江区装配式建筑推进领导小组对全区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计划建造的学校校舍、医院和养老建筑等项目进行了初步排摸,将选取部分政府投资项目作为该区装配式公共建筑的“样板房”。
据了解,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城市建筑业发展的重大改革方向,也是响应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一个重要举措。未来,随着建筑产业转型发展升级,传统建筑模式和施工方式将转变。将传统的混凝土现场浇筑和墙身砌筑的施工模式,转变为在工厂加工主要构件,随后再通过运输工具送到工地现场,最后在现场拼装成完整的建筑。而本市也于今年拟定了“完成土地供地供应量25%”的总目标。这意味着,未来,上海至少有25%以上的新建建筑将采用装配式技术,并在激励政策上进一步完善。
目前,松江区在住宅项目领域的装配式技术推广已经初见成效,万科梦想派小区成为松江首个装配式住宅在建项目。而在今年上半年,该区通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又新落实了采用装配式技术的住宅项目面积7.9万平方米。不过,相比能够“批量生产”的住宅,类型、用途不一的单栋公共建筑的装配式技术推广起来难度更大、成本也更高。松江区建交委相关部门表示,将把目光初步锁定在学校教室、医院病房等格局相对较单一的公共建筑项目,随后进行逐步推广。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大全区的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培育新型建筑产业链市场形成,松江区计划以保障房装配式住宅为试点突破口,积极做好装配式构件生产基地的建设,逐步建立建材与制品制造属地化制造基地,真正减少装配式建筑的成本,为装配式建筑属地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