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的食物体系:食量与味道需兼而有之
所谓可持续食物体系,旨在寻找某种合理而有效的模式或机制,既满足当代人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食物需求,也要为长远着想,建立长久、高效的食物生产机制。
“我小时候,一周可能只吃一次鸡,现在每天都能吃到鸡肉,但是鸡肉的味道却变了,鸡肉水分增加,营养含量降低,激素、抗生素含量超标的情况令人担忧。”在食品短链与地方性可持续食品体系国际研讨会上,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理事、倡导部负责人朱迪思说。她认为,当代西方工业化的食品体系尽管实现了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长,却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并且破坏了食物本身的品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对“可持续”做了进一步解释:“食品生产从最初的种植业、畜牧业,到加工、运输,再到最终的储存销售,不同环节有着不同的参与主体。一个环节可以较为容易地实现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但一些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却可能推卸给同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
在朱迪思看来,生态型家庭农场以缩短食物生产链和建立地方性可持续食物体系为切入点,其所促成的地方性可持续食物体系,正在努力化解这一症结,逐渐受到食物生产各个参与主体以及消费者的认可。
“新农人”的生态型家庭农场实践
生态型家庭农场往往由“新农人”进行经营。根据杜志雄的观点,新农人是那些区别于传统小农的生产、流通方式,以全新现代经营理念,参与农林牧渔全产业链的自然人和法人。而这种“全新的现代经营理念”,除了采用生态或有机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以外,销售渠道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曹斌通过对北京周边41家生态农场进行调研,发现一半以上的生态农场选择了自行宅配和有机农夫市集的直销形式,仅有少数通过批发市场、网商、便利店及餐饮渠道进行销售。
“我是一个农民,从小在田野长大,喜爱蔬菜与自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刘跃明每次都会跟别人这样介绍自己。三年前她离开工作多年的城市回到家乡,和家人一起建立了美田阳光农场。该农场占地120亩,采用无化肥农药生态种植。和其他大多数生态农场一样,美田阳光农场的消费者通过预付订购农场产品,从而成为农场的会员,农场为会员提供上门配送服务。这种生产和销售的组织模式在国际上被称为社区支持农业(CSA),是一种城乡社区相互支持,发展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式的小区域经济合作方式。
生态农场的另一种直销渠道是有机农夫市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市集,有机农夫市集通常由关注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的志愿者发起,旨在搭建一个平台,让从事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的农户能够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交流,既帮助消费者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也帮助农户拓宽市场渠道,鼓励更多农户从事有机农业。这种新型市集早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西安等多个城市相继建立起来,成为生态型家庭农场的重要销售平台。
生态型家庭农场如何实现可持续?
无论在“新农人”自己看来,还是在专家学者的眼中,生态型家庭农场都有着区别于普通农产的生产经营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使地方性的可持续食物体系建立成为可能。
首先,生态型家庭农场更加注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充分互动。以有机农夫市集销售平台为例,一方面,市集在小区、商场等地搭台售卖产品,市集的售卖者通常就是生产者,从而使市民与农户得以直接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市集工作人员会邀请消费者一起去农场进行参观考察,确保其生产方式符合生态农业的理念,从而建立起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相互信任。
第二,缩短食物生产链条,保障安全,降低成本。对于一条完整的食物生产链,其链条越长,环节越多,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就越大。新型家庭农场在经营模式上采取了直销的模式,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将生产环节减到最少,从而保障食物安全。与此同时,链条的缩短降低了生产加工成本,加之由于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农场无需进行相关认证,节约了高昂的认证费用,这就决定了大多数生态型家庭农场的产品要比市面其他有机产品更便宜。
第三,辐射周围农民,增加农场抗风险能力。CSA农场就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型家庭农场,社区的每个人要对维持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农民与消费者需要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
道路不止一条平衡才是关键
尽管生态型的家庭农场已经在建立地方性可持续食物体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长远来看,却存在规模不经济、运销成本高等不足。此外,家庭型生态农场的直销模式或许可以满足少数中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但要满足更多人的需要,未来必然要寻求与合作社、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及网商等组织形式和销售渠道的合作,但这又与很多生态型家庭农场“坚持本地化、拒绝规模化”的理念相悖。
杜志雄表示,现今中国畜牧业产量已经超过了种植业,标志着中国居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这种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是通过市场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政府很难进行干涉,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前提。家庭型生态农场在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改良地方食物体系的可持续性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如何平衡农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生态型家庭农场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国际社区支持农业联盟副主席、分享收获CSA农场创始人石嫣认为,在当下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为重的大背景下,政府不妨在城乡居民的饮食教育上做出努力,使越来越多消费者意识到食在当地、食在当季的重要性,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饮食传统,维护饮食结构的平衡,从而有助于使可持续食物体系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
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