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赋予我们当下的迫切任务,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切实引入并尊重市场机制,真正让市场经济来扮演主角发挥作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文字整理/王平
专家简介
江喜科
中国经济高层论坛常务理事
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问题
社会资源配置存在“马太效应”
过去由于片面强调重视城市化,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明显加剧,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并不令人乐观的“马太效应”。城市有资源,就让你越加拥有,农村缺资源,仅剩的一点资源也可能流失,导致一些落后地区,更加缺乏商机。农村公共资源、社会资源的缺乏可以说是愈演愈烈。特别是教育、医疗这两大资源。有媒体报道称,清华、北大农村生源逐年下滑,2010年以来,清华新生中农村学生仅占17%,而当年高考农村学生的比例是62%。同样,农村医疗问题的严重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问题令人深思,值得反省。
资本对“三农”敬而远之
中国的民间资本丰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温州,流动的民间资本已经达到6000亿。有人调查,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投身于炒房、炒煤、炒矿、炒黄金,现在玩PE又成为一种新时尚。而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农”领域,几乎看不到民间资本的炫丽身影。民间资本对“三农”敬而远之,首先当然在于资本本身的逐利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三农”事业的利益和盈利空间没有被真正挖掘出来。农业生产的工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城乡各项相关产业的导入,都可以成为资本的竞技舞台和投资对象。统筹城乡发展,最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而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公共事业,不可能用于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引导用好民间资本,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渠道,对疏导已呈“堰塞湖”险象的巨额民间资本也是一大良策。
重视市场机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是一系列浩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事实证明,仅靠政府是难以解决“三农”问题的,仅用行政手段也是不可能撬动资本流动的。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建立起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导向和体制机制,让市场机制说话,按价值规律办事,靠市场手段推进,优化配置城乡乃至全社会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用市场机制来筛选和发展适宜产业。要在统筹城乡中成功导入产业,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什么样的地方需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不能政府官员拍脑袋,而应由市场机制说了算。并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发展任何产业的,产业的植入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是宜工、宜农、宜商、宜学还是宜休闲旅游,要全面考察市场情况包括风土人情和历史地理等,结合产业政策和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最终做出科学的决策。据此导入的产业,才有可持续性,才能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
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捡起“另一半农业”。中国的农业,有一半是被丢掉和浪费掉的。农作物的果实和秸秆两大能量,我们只用了前者,大量的秸秆被丢弃。要把丢掉的一半捡回来,挽救虽然没被丢掉,但却是效益低下的另一半农业。只有实行规模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才是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国农业要实现这样的“三化”困难还很大。一个是耕地零星分散,耕作技术落后,难以进行大面积的规模农业;二是受分田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约,单家独户的小生产同分工协作不断深入的大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三是传统落后的农耕文化根深蒂固。那种自给自足、墨守成规、小富即安、以情代法的传统观念还或多或少地残留在人们的观念中。解决这些矛盾,首先是要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包括让农民不再随地吐痰和随口骂娘。只有让农民的生存环境改变了,才能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农民不再觉得吃得饱穿得暖是人生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时候,就有了无穷动力去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当农民从“要我富”的被动意识中转变过来,变成“我要富”的主动思维模式,再进行市场化的资源整合,实行大面积的规模农业和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农业就有了基础和保障。
让市场机制在民间资本的引入中发挥巨大威力。我们不能改变资本的特性,但我们可以改变“三农”的投资环境。城乡建设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关键在于是否善于运营。比如许多人总以为中国的西部地区相对贫困,社会资源缺乏,群众观念落后,城镇运营的投资期限又长,风险很大。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西部地区也有不少投资亮点。比如历史遗存厚重,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政策优惠,发展潜力巨大,历史机遇显现等。据了解,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十年规划就侧重于产业转移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等。科赛在实践中得出的成功经验是,只要拥有先进独特的运营理念,善于优化功能盘活存量,导入产业创造增量,找准亮点“无”中生有,就会在运营中迎来效益的爆发期,让资本得到应有的回报。农村广阔天地包括中国的西部是大有作为的。
当前资本投身“三农”的巨大机遇已经来临。目前形势下,资本进入城市的风险加大,房市、股市低迷,资本在城市流动性过剩,资本在寻求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改革和消除影响民间资本流向农村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发挥市场机制的杠杆作用和专业城镇运营商的桥梁纽带作用,创造“三农”明显而巨大的未来价值,则可为撬动和吸引民间资本这块巨大的蛋糕投向“三农”,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市场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对资源的调节存在着盲目性、滞后性、趋利性,不能自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必须运用政府宏观调控,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城乡规划,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在这里,既要发挥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又要发挥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穷威力,形成“两只手”职责明确、各展所长、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局面。
用市场化运作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各方主体必须职责分明。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企业必须成为市场的主体。农民必须是受惠的主要对象。科赛集团在10年的城镇运营中,与地方政府共进退,协同推进城乡建设,逐步形成和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推动,社会参与”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在这个“三方”结构中,各方的职责明确:首先,必须以政府为主体经营好政策和环境。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各项政策,优化投资软环境,做好协调与服务。其次,必须以企业为主体经营好市场和资源。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由企业来经营市场和调配资源,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在参与城乡建设中,企业不能以投机为目的,要把社会责任放到第一位,要注重可持续的盈利。从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只有让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受惠,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才有长远的利益和效益。第三,必须以农民为主体经营好产业和民生。城乡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只有帮农民充分就业,让农民转变观念,农民才有幸福可言。
市场机制本来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的资源要素又散乱在各处。那么,我们用什么去把握呢?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市场机制去管理市场资源。用市场经济“内生”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脱颖而出的“资源整合器”去统筹社会资源。这个内生的“资源整合器”应该就是广义的“城镇运营商”,它与体制外产物进入体制内时会产生强烈的排异现象不同,“城镇运营商”与市场经济规律具有天然的亲密联系。所谓“城镇运营商”,从广义上讲就是在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市场化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战略发展商。它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资源运作能力,有智慧、顾大局、懂政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个负责任的现代企业。运营商是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推手,是政府和市场、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城镇运营商”的出现,是中国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