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尊重劳动者歌颂劳动,是缘于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文明。
中央电视台13频道劳动节以来,连篇报道了“奖章里的故事”。我们仰慕奖章,掀开劳模的历史,走近劳模的家庭,品读劳模的人生。他们中有50年代的时传祥,60年代的张秉贵……那个时代的劳模那个时代的精神,至今仍流传和激励着后人代代薪火相传的动人佳话。
时传祥1915年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贫困家庭,14岁逃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打工。肩上背了半人多高的粪桶,装满足有数十公斤。一天累计要背5吨重的活。在旧中国这是个廉价的下贱活,常遭旁人的白眼和歧视。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传祥终于拨开乌云见太阳,1954年当选为先进工作者,1956年当选为北京崇文区人民代表,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当选为北京政协委员,1959年当选为全国劳模,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受到了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并和他握手说:我们的岗位不同,都是人民的勤务员。1.85米高的大汉激动地说:同样是这份工作却是不同的社会地位。解放前我受尽凌辱和欺压,现在成了国家的主人。1975年5月19日弥留之际还以自己“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品德告诫儿子:要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而后四个孩子都在北京环卫系统工作,孙女时新春也成了光荣的环卫工人。
“一团火”精神是全国劳模张秉贵的名片,六七十年代响彻全国。他的“一把抓(一把准)”是王府井的品牌,是全国业务大练兵的标兵。他所带徒弟屡被评为全国劳模。无独有偶的巧合张秉贵也有四个子女,也都继承父业个个从商,其子张朝和国庆50周年时在观礼台受到江泽民主席的接见。
子承父业成就斐然让人有口皆碑,然而在上海的曹路镇也家喻户晓地传颂着顾东村“公媳孙”三代清扫之家的动人故事(载东方城乡报2011.9.29)。胡毛毛是顾东村50年代第一任环卫工人,胡毛毛过世后,62岁的媳妇冯月珍接手清扫工作。随着曹路的社会经济发展,顾东村设立了农贸市场。工作量的增加使冯月珍一人已难以应付,冯女士动员儿子胡冯国也加盟到市场的清扫队伍之中。于是一家三代成了以清扫为业的专业户。可歌可泣非同一般。
如果说劳动中的的“传承”能召唤成功,那么传承中的“突破”是时代新风。如劳模的第二次创业。又据前不久电视新闻报道了北大法学院法律系张天一等四人(三人硕士)合伙经营面粉(点心)店的事迹。有人怀疑干大事的高才生为何开店?有人认为教育资源的浪费……导师则说:岗位没高低,小事干不好怎么能干大事?所以大学生种田,大学生当猪倌当鸡司令也就见怪不怪了。“传承”的优势是诚信经营和人脉。“突破”的优势是文化科技和信息。前者是约定俗成后者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后者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创新是发展的灵魂。然而“突破”能否收获成功仍须经受诚信的挑战和时间的考验。
习近平主席在4·28考察新疆时号召全国:实现我们确定的目标,归根结底都要靠各行各业的辛勤劳动,科学劳动,知识崇尚,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一代又一代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