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占比例越来越大,养老也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各方亦提出许多建议和方案,其中就包括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应该说,从老年人的立场看,社区养老或居家养老是最适合的方式,这样可以跟家人离得近,又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活,心里不会产生过多的疏离感。对于老人的家人来讲,也方便照顾和看望老人,且费用相对较低,又能减轻经济负担,可谓是一举多得。
由于目前正规的公办养老院和私立养老院数量有限,床位非常紧缺,很多地方甚至要排队数年乃至数十年之久,难以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民众只能想办法自谋去处。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对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也是鼓励支持的态度,毕竟这是一个有效的补充方式,能够弥补市场缺口,且规模小、经营成本低,适合普遍推广开来。
只是,社区养老涉及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诸如公共空间利用、小区环境卫生、安全防范措施等等各方面均需考虑周到,否则就容易引起居民的不满和抵制。此次媒体所曝光的“社区托老所”遭遇业主集体反对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从表面上看是业主缺乏宽容心态,背后则凸显社区养老缺乏规范,政府投入资源太少,宣传力度不足。
其实,“社区托老所”与业主之间的摩擦,大多是因为细节上的问题,只要沟通得当,完善细节,就能逐步取得业主的谅解和支持。毕竟每家都有老人,每个人都要面临养老的问题,与其一味抵制,倒不如多些包容之心,以实际行动为缓解养老压力做贡献。
因此,政府需要适时介入协调,帮助社区养老机构选址,尽量避开过于拥挤的住宅。未来新建的小区和社区,则需为社区养老机构预留场所。同时,广大居民也要转换思维,逐渐接受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给它们一个发展成长的空间,共同托起社会化养老的基石。
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