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社区·科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识库
   你有入睡抽动的经历吗?

  入睡抽动是指人在即将入睡时,突然全身肌肉不自主地抽动。在此过程中,往往还伴随自由坠落感甚至是模糊的梦境,并很可能导致惊醒。而关于入睡抽动的原因则是众说纷纭。

  一种理论认为,在个体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时,心跳减慢、体温下降、呼吸变缓,肌肉也会随之放松。网状激活系统负责控制这一转换过程,入睡抽动可能仅仅是网状激活系统数据出错时产生的一种副作用。

  另外一种更有趣的解释是,人脑是基于爬行动物的大脑进化而来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动物的应激反应模式。肌肉彻底放松时,大脑会基于这一应激反应模式以为我们在自由坠落。出于保护自身的需要,大脑指挥全身肌肉马上行动,试图在下坠的过程中抓到什么东西。于是,本已放松的肌肉会突然收紧,导致入睡抽动。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睡眠中的这种抽动现象属于条件反射的一种。入睡时,大脑皮层大部分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但仍有部分神经比较活跃,发出一些微弱的运动指令引起小腿抽动。与此同时,大脑操纵能力很低,抑制下肢条件反射的力量微乎其微,使下肢处于容易出现条件反射的状态。这时如果稍有原因,就容易产生下肢抽动的条件反射。另外,如果白天劳累过度,或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也有可能引起睡觉时肢体的不自觉抽动。随着睡眠的加深,四肢极度放松,大脑通往下肢的运动指令系统就非常微弱了。

  不管怎样,一般的入睡抽动不会影响睡眠,而且我们的实际经验也证明,就算在即将入睡的时候突然那么“抽”一下,有片刻的惊醒,我们也能在此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就完全睡着了。不过,若是过于频繁的抽动,则可能导致周期性肢体抽动障碍。

  难道植物会生气吗?

  没有神经、没有血肉的植物,它会生气么?或许会的,笔者曾在延庆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见到过一种植物,果实的外面被包了鼓鼓的一层膜,仿佛在和谁斗气一样。这种植物原来就是茄科的泡囊草。

  这种植物在北京地区数量非常稀少,身高不到20厘米,叶片三角状卵形,上端渐尖,基部常阔楔形,全绿。早春开花,顶生伞房花序;花萼钟形,5裂;花冠钟形,5裂,多为紫色,雄蕊5。结果时花萼增大呈球状,膜质,包围一个开裂的果实,表现出“生气”的样子。 

  事实上,在茄科植物中还有这种样子的植物,如酸浆属的酸浆(俗称红姑娘),它在成熟时,果实外面泡囊状的膜变成了红色。为什么这些植物的果实不像马铃薯、辣椒、茄子、西红柿等常见茄科那样,而是将果实躲藏在一个膨大的膜质的花萼内呢?真正的原因在于果实在发育的过程中始终得到了花萼的保护。这也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泡囊草可供药用,有安神定喘、清热解毒等疗效。不过,其全株有小毒,在野外少碰为好。该植物在我国的新疆、内蒙古、河北、黑龙江等地均有分布,不过在北京地区该种数量很少,建议将其作为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对待,加强保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科普
   第B08版:社区·副刊
知识库
谷歌眼镜或将助力军事活动
日科学家发现物种重复基因越多 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返老还童:美科学家让老年白鼠恢复年轻
为什么他们看不懂互联网?
东方城乡报社区·科普B07知识库 2014-05-09 2 2014年05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