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成长加油站”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对家庭、对社区、对社会都办了一件好事、实事。据悉,“成长加油站”项目自去年启动以来,已有15家企事业单位加盟,全年项目讲座参与达1万余人次,各类讲座活动80余场,在学校、企业、社区、家庭、青少年的良性互动中,使8000余户家庭从中受益。
公式
2013年5月,北蔡青联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发起了“成长加油站”服务新北蔡家庭项目,服务对象为生活居住在北蔡的来沪家庭。项目依托教育单位、社会组织,采取“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的辐射方式,让更多的来沪家庭受益。同年5月,5家企业、10家教育单位相继加入该项目支持单位序列。
活动方案注重针对性。育童小学作为此项目的站点单位之一,认真策划活动方案,并结合学校心理教育的优势,开设讲座,保证每月一次的“成长加油站”家庭教育讲座。下半年,该站点借用最新亲子沟通的理念,改变一人一主题的讲座形式,把“父母效能”训练作为成长加油站课堂的主题,增加了讲座内容的系统化、科学化,让成长加油站的“站友”们学习新的亲子沟通技巧,建立和谐有效的亲子关系。
具体做法突出操作性。首先,确立站点专用教材。以《父母效能手册》权威专家著作为核心书目,通过本土化的吸收消化,结合《小学阶段父母效能训练课程》校本课程,双管齐下,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亲子沟通技巧的教授。较为科学的指导策略指引,在指导家长先进的亲子沟通方法时,也慢慢增加了底气。其次,开展需求排摸工作。为了使项目更好地满足新北蔡家庭教育的需求,北蔡青联首次开展了“成长加油站”讲座满意度调查。育童站点也开展了一次较为全面、细致的问卷调查。开放性的问卷答题形式,更好地了解了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家庭沟通的困惑,在案例的现场演示中提升父母效能的技巧。再次,推进站点讲座开展。先后开展两次大型讲座活动、两堂公开展示活动,成长加油站的工作越理越顺。一年来,开展讲座9期、近2000人次参与,收集站点问卷200多份、意见反馈表500份,撰写站点案例50多个。
个案选用体现典型性。沈敏的案例颇具说明力。10岁的沈敏来自于外来务工家庭。父母二人艰难地以卖早点为生。父亲的简单粗暴、母亲的忙碌,使得孩子性格有点内向。母亲一直困惑怎么和孩子沟通。原来孩子有时候堵着气不说话,不搭理人,家长只能靠发闷脾气来教育。参加了成长加油站的活动后,妈妈也学着慢慢静下心来聆听孩子的心声,学会了有效沟通的技巧。渐渐明白了一个10岁的孩子,作为妈妈也不可随意动他的玩具、零花钱,更是不能不说明理由地去责备和打骂他。母子的有效沟通,铲除了沟通中的绊脚石,妈妈答应儿子以后把他当做大人看待,儿子答应妈妈有事情要说出来、不憋在心里。
成长加油站公益项目活动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区间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分享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不同经历以及教育子女的心得和经验,增进了沟通和理解,鼓励青少年、特别是来沪家庭走出家门,融入社区,提高文化认同,促进社会融合。
公式
润物无声,延伸服务。“成长加油站”项目不仅满足来沪家庭需求,还努力打造镇级教育公益服务“品牌”,在学校、企业、社区、家庭的良性互动中,让更多来沪家庭受益。而延伸服务“产品”深受欢迎,为青少年及家长搭建成长平台,帮助家庭建立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心态。去年7月初,全镇发起“成长加油站”特色活动申报工作,至8月末,主办方积极指导海东居委、杨桥村、莲南汽车附件公司等13家单位开展项目,服务了590户家庭。
依托社会,专业服务。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增强服务的社会专业性。下半年引入上海农之梦青年公益服务社,针对来沪务工家长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农民工家庭,开展了6期“农民工家长沙龙和家长课堂”,使千余名青年家长受益。农民工青年家长感受深刻,感慨“农民工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课程,政府的软实事工程真好,让我们知道为啥管不好娃了”。
宣传服务,更接地气。举办“成长加油站服务北蔡农民工子女专场”,“六一”为来沪儿童捐赠100份文具组,北蔡微博选出的十佳“青春好榜样”受聘为校外辅导员等活动,分类指导各站点活动。其中,“来沪父母效能训练”、“快乐一夏”来沪家庭亲子运动会、来沪随迁子女心理讲座、家庭书香陪伴成长等站点项目,则更具特色。
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成长加油站”项目得到了新区质监局团委、新区教发院、海关学院、红星美凯龙、同福易家丽等单位及机构的认同参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支持,联合开展了“加油!蓝豆”关爱行动、带领农民工子女游科技馆等公益活动,社会反响度较好。基层“成长加油站”特色活动也得到了北蔡市政、上海汽配、安得利、岱美、宏盾保安公司等“两新”团组织的公益基金赞助,深化了项目的公益性和辐射面。2013年12月,“成长加油站”之“家长沙龙和家长课堂”项目还荣获浦东青年“公益金种子”计划“最佳爱心奖”。
记者 王平 通讯员 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