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社区·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校应成新社区“标配”
  通过考核、问责等制度动力,让学校追上城市建设的步伐,成为新社区的“标配”,破解居民“上学难”问题就有了更多手段和空间。

  “14万常住人口的片区,没有一所公办学校,公办学校严重不足。”日前,深圳市宝安区的数百名家长表达了他们的愁与盼。

  小区建得快、学校建得慢,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片新城区、新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住房供应面积上去了,教育资源的供给量却严重不足,“生多校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学校压力越来越大。

  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既是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也是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现实中,一些地方之所以热衷于建大楼却忽略教育、致力于开发房地产却“忘记”配建学校,与狭隘的政绩观有关,也折射出短视的利益驱动。在一些人眼里,商业项目是摇钱树,兴建学校是赔本买卖;高楼纷起是立竿见影的政绩,教育投入却是百年树人的慢工。

  有什么样的思想立场,就有什么样的价值排序,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现实走向。大楼鳞次栉比,小区错落有致,却没有几所像样的学校,缺乏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那么新建的社区也将在权利洼地中逐渐失去活力。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鬼城”、空城,教育等公共服务功能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往往是重要原因。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也不是水泥城镇化,除了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更体现在“三重”:重服务、重质量、重人文。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城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公共服务既体现在“高大上”的基础设施,也蕴涵着公众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实际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明确规定,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下好先手棋,才会少些后遗症;把百年大计落到实处,才不会有一时之忧。“先盖楼、后兴学”的老路已经积弊重重,在城市扩展、社区新建过程中,“教育优先”的理念亟须强化。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出台政策,根据当地人口规模,应该建什么学校、建多少学校,已有量化标准,突出了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配套。通过考核、问责等制度动力,让学校追上城市建设的步伐,成为新社区的“标配”,破解居民“上学难”问题就有了更多手段和空间。

  有人说,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一树春风千万枝”,打基础、利长远,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从最薄弱的片区做起,从呼声最强烈的地方入手,学校一所一所地建,规划一个一个地落实,城市将会赢得更为坚实的未来。王石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城乡一周
   第A03版:娱乐现场
   第A04版:倾诉情感
   第A05版:初恋情感
   第A06版:影视艺林
   第A07版:社会民生
   第A08版:健康养生
   第B01版:社区周刊
   第B02版:社区·关注
   第B03版:社区·视点
   第B04版:社区·图说
   第B05版:社区·旅游
   第B06版:社区·浦东
   第B07版:社区·科普
   第B08版:社区·副刊
“一边推进项目,一边呼吁政策”
以书会友 寓教于乐
各地
患病男童牵人心
学校应成新社区“标配”
东方城乡报社区·关注B02学校应成新社区“标配” 2014-05-09 2 2014年05月0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