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越冬,也能以菌丝块或菌丝体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下年度随播种带病的种子引起田间初次发病或由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初次侵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株上反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造成多次再次侵染。病菌孢子萌发后,一般从寄主叶背的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隙蔓延形成病斑。此外,病菌也可以从花器侵入子房,潜伏在种皮上。
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9~34℃;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封行至坐果期。发病潜育期5~10天。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温室或棚内空气不流通、湿度过大,温度在20~28℃范围内波动,从始发病到盛期只需12~15天。
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番茄叶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3~7月、9~11月,常年春季发病重于秋季。年度间早春低温、连续阴雨或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晚秋温度偏高、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保护地种植、定植过密、寒流受冻、通风透光差、浇大肥大水、氮肥施用过多、春播特早熟茬口的田块发病重;品种上不同的品种对叶霉病抗性有较大的差异,402品系、大红番茄品系、小鸡心品系较易感病。
【防治措施】
(1)留种与种子消毒:选无病株留种。引进商品种子在播前,干种子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包衣,包衣使用剂量为种子重量的千分之3~4,包衣后晾干播种;或用52℃温汤浸种半小时后,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
(2)茬口轮作:发病严重田块与瓜类、豆类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防病轮作。
(3)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市场适销为原则,利用品种间抗病性优势,尽量选用粉红品系品种,回避402系列、小鸡心系列及大红品系的易感病品种。
(4)设施消毒:发病重的温室、管棚设施,在换茬时,及时处理好病残植株,减少病源的残存,可利用夏季高温,灌水关棚高温熏棚10~15天,促进病残体早腐蚀分解,打断病源侵染循环。
(5)培育壮苗:苗床定期适时用药防治,秧苗移栽前一定要做到带药移栽,不移栽病、弱苗,从严控制秧苗带病移栽。
(未完待续)
(接上期)
(6)合理密植:根据番茄品种的特性,植株的开展度,品种的抗病性等制定合理密植度。一般标准中棚666.6平方米栽2000~2200株,单棚以700株左右为宜。
(7)科学肥水管理:以降低湿度为关键的小肥小水勤浇的科学肥水管理栽培技术为主,并注意加强开棚通风换气控制发病。雨季来临前开好排水沟系,防止雨后积水。
(8)温度调控生态防治:利用设施栽培宜于调控温度的优势,回避发病适宜温度,特别是利用晴天中午前后关棚,使棚内温度保持在32~35℃,抑制发病。傍晚开棚排湿,并使棚温低于20℃,晚上不低于10℃时不将棚全部关闭降湿,达到生态调节,控温治病。
(9)清洁田园:在发病初期,及时整枝打叉,摘除病叶、老叶,减少田间再侵染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