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镇江夏居民区八级伤残志愿军年逾八旬的厉金才,他的右手臂上留有刺刀伤痕,双小腿上留有多处被机枪击穿的疤痕,至今,右小腿中还残留着尚未取出的弹头。
厉金才出生于张江镇新盛村,童年时代父母双亡,孤苦伶仃的他为了活命无奈外出行乞。经好心人牵线, 12岁便去张江栅学做小皮匠,其间常受师傅打骂,实在受不了就偷偷流浪浦西街头,蜷缩停车棚,不久被熟人撞见,又被师傅拖拉了回来。6年的小皮匠生涯,厉金才饱受苦难。
1951年5月,19岁的厉金才自告奋勇报名参军。身材矮小的他身高不够格,随同的村长就为他说情,“这孩子没爷没娘,是个苦恼囝,请照顾一下,让他入伍吧!”
新兵团训练近半年,厉金才编入志愿军63军188师562团3营7连,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大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为躲避敌机袭击,白天休息,晚上行军,每天行程一百余里,连续十多天的翻山越岭,战士们的脚掌都磨出了血泡。
厉金才所在的分队40余人坚守在169高地的山顶,他们趁恶劣天气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下山偷袭敌军阵地,正在睡梦中的敌人惊慌失措,乖乖地当了俘虏。部队向敌军阵地发起冲锋,敌军疯狂反扑,战友们把仇恨集中在刀尖上,奋力拼刺刀,厉金才的右臂被刺刀划伤却浑然不知,依然奋勇搏杀,战友们硬是把他拖下阵地。在169高地争夺战中,厉金才又不幸双腿中弹,昏倒在雪地里。打扫战场时,战友们发现了奄奄一息的他,战友们把他背到老乡家中,用硬纸板替代夹板绑住伤腿,限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厉金才没能得到及时的救治用药,伤口溃烂,脓血流淌。一星期后,才用担架把他抬到火车站,护送回国治伤,临上火车时,排长张庭寿泣不成声地告诉他,“我们全排只剩下两个人了。”
厉金才住院一年多,伤口慢慢愈合长出了新生皮肉,伤残的腿行走仍然不便,全靠两根拐杖。出院后,组织上安排厉金才去无锡荣军学校,在继续疗养的同时,进行速成读书,经3年的刻苦学习,文盲的厉金才学到了文化,也学会了珠算,在组织参加无锡市中学文化考试中取得了初中文凭,他也丢掉了拐杖,学会了骑自行车。
1955年,厉金才复员回乡,结婚生子,凭小皮匠的手艺,早出晚归,挑起担子,穿巷走村,修鞋谋生。一年后,政府安排他进了工厂,当了车间主任,从此,他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与稳定的收入。退休后的厉金才,曾当选为新盛村老年协会会长。如今,已进入耄耄之年的他精神矍铄,身体健朗,整天乐呵呵的,他乐观,他知足。说起小辈时眉开眼笑,赞扬儿子、媳妇、孙子对他的孝顺。
改革开放,春回大地。厉金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人生的悲喜,他无比感激党和政府对他的亲切关怀,逢年过节,镇领导和居委干部都会登门慰问;他庆幸自己能熬过苦难的童年,青春年华时奔赴战场,经受生死考验的战斗洗礼。他深感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厉老无比感概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