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一叠叠厚厚的工作笔记,里面有记录来沪打工者心路历程的日记,有解决新村民纠纷困难的案例详情,还有村民们与新村民党支部和管委会畅谈心事的各类信件……从2011年至今,照片、日记、简报、信件、记录构成了嘉定区江桥镇新村(居)民服务管理体系的工作记录,也构筑起了一座来沪人员逐渐融入上海的融合之桥。
江桥镇常住人口27万,其中来沪人员达到17.7万,严重倒挂的现实,对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造成巨大压力,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与常住人口发展相比也显得“捉襟见肘”。为了破解人口管理难题,让来沪人员更好融入,提升地区社会治安稳定程度,从2011年下半年起,江桥镇相继在16个村28个社区开展了新村(居)民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试点推广。
从来沪人员中推选出新村(居)民代表,分派管理任务,成立专项小组,实现村民间的交流沟通,让问题有效解决。这种管理方式逐渐成为一种有成效的来沪人员综合服务和自我管理创新模式。
●“五分钟工作法”让问题“不出镇”
“新老村民任何时候有诉求,五分钟到现场,必有回复。”江桥镇火线村新村民党支部书记李雪说,“这是我们对新村民们的公开承诺。”
李雪所说的,正是火线村开展的“五分钟工作法”。平时,大到村民遇到难事,小到邻里间产生纠纷,甚至家里水龙头坏了,或是更换灯泡,只要村民提出诉求,管委会都会在五分钟内回复,并及时到场解决。信访接待、纠纷调解、现场处置是工作的主要内容。工作法实施一年多来,共参与接待新老村民信访诉求案件近120起,其中调解案件17起,代理诉讼案件1起,调解诉讼总金额270余万元,得到了新老村民肯定。
服务,是实现新村(居)民服务管理的前提,也是得到村民认可的前提。正是有了服务意识,让火线村在管理方面有了这样的目标:小问题不出组,一般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不出镇。在解决村民的各类纠纷时,管委会也曾遇到过闹得不可开交要打官司的,但是每次管委会都不厌其烦地上门做工作,派村民志愿者、新村民代表对当事人进行轮番心理疏导,将事情解决。正因如此,火线村近年来的110接警率连续降低。村民们也渐渐形成了遇到麻烦先找管委会解决的习惯。
●用真情换理解,将外乡人当自己人
闲聊家庭、认同工作、畅想需求是嘉川社区新居民管委会总结出的“沟通三部曲”。为了掌握新居民来到异乡的各方面感受,了解他们的困难与需求,嘉川社区开展居民走访工作。
但在走访过程中,很多新居民却敬而远之,一种由陌生感产生的“防卫心理”往往会令有些新居民闭口不谈。用一位新居民的话来说,“很多当地人都看不起我们,我们为啥要配合走访?”为了消除这些新居民的排斥心理,让他们增强归属感,管委会成员往往耐心与他们交流。在走访中,新居民代表和志愿者往往先从他们的家庭生活开始聊,细致入微地关心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尤其是有孩子的新居民,他们的孩子很多都在老家,只要一谈到孩子,他们就会露出微笑。然后聊工作,聊理想,慢慢聊开了以后,让他们畅想需求,提出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很多新居民的需求并不高,大多数是希望多搞些活动丰富生活,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让生活更方便等。
有时,遇到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管委会会组织志愿者和新居民代表与个别群租房、乱晾晒的老乡积极沟通,与“居改非”严重的朋友细心长谈,使社区的问题得到缓解。同时,积极发动新居民中的骨干纷纷参与其中,维护社区秩序,他们还自发组织了8人,每天上下午各两小时与居委、物业一同整治小区卫生。
通过这样的沟通,管委会了解了新居民的需求,解决了他们的问题,把他们真正当成“自己人”;新居民也逐渐放开了心理的“警惕”,他们也渐渐觉得身份由外乡人变成了本地人,有了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