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养殖行业遭遇综合开发难以推进的瓶颈,本报两年前就有报道,但至今依旧未有走出瓶颈的迹象,本报记者日前踏访曾经辉煌过的松江天马山脚下的天马养鹿场,见到的景象是“陈旧鹿舍里零零散散饲养着为数不多的鹿,舍场破损严重,一派衰败景象……”上海梅花鹿养殖,实际已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详见A3版)
上海养鹿业,包括中国养鹿业为何遭遇综合开发的瓶颈?业内人士实际早有较为一致的判断:一是不能实行药食同源的政策瓶颈制约了梅花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二是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制约了梅花鹿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三是梅花鹿产业基础研发不够,药理作用不清,保健功能不明,影响了梅花鹿产业的深度开发。
多年以来,中国养鹿的目的主要为产茸,相反,新西兰、加拿大、俄罗斯等养鹿国都是生产鹿肉和鹿茸并重,且鹿肉和鹿茸的收入分别为鹿业总收入的七成和三成。中国梅花鹿何时能像新新西兰的马鹿一样列为“药食同源”,将鹿茸、鹿胎、鹿肾、鹿骨等副产品一齐进入食品,我国养鹿行业就能走出瓶颈,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除了政策瓶颈外,科技支撑同样是振兴养鹿业的关键,令人振奋的是,“中国梅花鹿基因组计划”去年已与新加坡、加拿大等国联合启动,梅花鹿产业的科技开发将有助于鹿产品的附加值提升。
笔者以为,科技支撑、政策解禁是突破养鹿业综合开发瓶颈的两大关键。总而言之,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养鹿业在新形势下到了调整发展方向的时候了,加强科技投入,制定各种细则,坚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实施“药食同源”政策,将人工养殖的鹿作为家禽而不是野生动物来管理,中国养鹿业的又一个春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