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
兜兜转转,最后仍然选择做了农民
黝黑的皮肤,明亮的眼神,说话做事都颇为干练……庄献忠给记者留下的印象精神极了。1979年出生的他是上海绿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董事长,合作社主要种植并销售芦笋,致力于将这种农产品做精做好。如今,他在种植芦笋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方式,并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
不过,庄献忠并非一开始就对农业情有独钟,在办起合作社之前,他的经历颇为丰富。他告诉记者:“我在服装厂干过剪裁,在富民开发区做过工人,也做过机器修理的活,”说起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他戏称“自己什么都干过”。26岁时,庄献忠与两个朋友集资办起了浙江省单个面积最大的食用菌厂,种起了双孢菇。29岁时,他在一次外出参观中偶然见到了芦笋这一农作物,在多方了解下,他看到了种植芦笋的背后所蕴含的的经济利益。
庄献忠是个很有自己想法,并且善于将思想付诸行动的实干派,在有了种植芦笋的想法后,他与另外两位朋友合资办起了上海绿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种好芦笋,他开始自学并不断钻研,“我走访了浙江平湖、上海崇明等一些种植芦笋的地方,听那里的老师傅讲授种植的秘诀,回来后结合我们自己实际的土壤、空气等情况不断进行试验,”他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心里也颇为感慨。他告诉记者,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也帮着家里做一些农活,尽管长大后做过许多工作,但最终仍旧是做一名农民让自己感到最踏实。
【机遇】
让芦笋早一个月上市促销售
在阿姨妈妈们的眼里,芦笋口感爽口、淡中带点甜,营养丰富,虽然价格有点小贵,但却是餐桌上时不时出现的一道美味;在合作社董事长庄献忠的心里,芦笋是其工作的重心所在,种出好吃又卖得好的本地芦笋是他拼搏的动力。
记者在合作社里看到,大棚里的芦笋母茎已经长了有约1米高,而从泥土里破土而出的芦笋却还有些纤细,还需长些时日才能收获。庄献忠告诉记者,种植芦笋并不简单,上海青浦的土壤也并不是种植芦笋的最佳土壤,刚开始时,合作社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改良土质,第一年试种时也只用了50亩地,他将自己在外观察学习得来的经验整合起来,运用到实际种植中去,试种成功后就扩大了种植面积,现在,合作社所种植的芦笋面积已有200亩。这些芦笋收获后就被直接运输到了上海江桥批发市场进行批发。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绿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本市最早一家将芦笋在年前上市的合作社。原来,我们的本地芦笋要在2月份才上市,而12月、1月时芦笋市场的主角则是来自昆明等外地的芦笋,“外地芦笋口感带苦,本地芦笋口感带甜,两者一比,高下立现。只要我们的芦笋上市,外地芦笋就无人问津了。虽然早上市一个月会让芦笋的亩产量下降,但由于同期上市的本地芦笋较少,芦笋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亩产值也比原来更高了”,庄献忠告诉记者,早上市一个月的芦笋可以卖到40块一斤,而在7、8月份,芦笋每斤才4块钱。
【展望】
做精一样强过多做百样
如果你是经营一家合作社的董事长,你是选择将一种农作物做精做强,还是多种农作物多管齐下?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然而庄献忠的答案无疑是前者。从2007年创办合作社至今,他在种植芦笋的道路上心无旁骛地奔驰着,一心想着将芦笋越种越好,让合作社里的农户和工人有更高的收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芦笋来说,好的种子是其丰产的基石。据庄献忠介绍,合作社芦笋的种子都来自美国加州,选用了那里品种较好、口感较佳的芦笋种子;为了增加亩产量,他们还舍去雌株,选用了芦笋产量较高的雄株;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合作社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使用有机肥料,做让人放心的农产品。
比起种植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庄献忠更青睐于将芦笋越种越好。他告诉记者,虽然种了很多年芦笋,但每年的感受都不一样,每年都有需要担忧的事情,比如台风季芦笋的收成、比如扩种芦笋与土地不足的矛盾、比如合作社里招不到年轻的农业工人等。目前,合作社里有农民及农民工人约40人,庄献忠计划在青浦农业园区申请更多的土地来扩种芦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