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的采购系统(二)】
但后一种情况也经常会发生:
有一次开会,遇上甘肃省静宁县的一家苹果合作社社长。他对我说:“胡教授,我同超市签订农超对接合作已经有两年了,我们很少能够把苹果卖给超市。”
我问道:“现在超市正需要苹果,你的一级80#的苹果送到北京多少钱?”
社长计算了一下对我说:“每千克8.2元。”我随即打电话问超市山东的协调员。这个协调员正在山东的一家合作社收苹果。协调员告诉我,山东合作社送到北京的一级80#苹果每千克是7.4元。
我对甘肃静宁的社长说,“超市没有采购你们合作社的苹果,是因为没有价格竞争优势。从配送费用上来说,甘肃要高于山东,地理位置相对不利。能否在其他方面压缩成本?”
超市的这种竞价采购系统的优点是具有灵活性,随行就市,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超市双方都公平。缺点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制定供货计划,或有计划地备货。对于超市来说,他们也面临需要的时候却找不到供货的商品。
因此,随着农超对接的发展,合作社与超市相互通过磨合而熟悉对方以后,有可能会逐渐地采用订单模式,订单采购有可能成为与竞价系统相辅相成的第二种采购模式。
【农超对接采购流程(一)】
合作社通过审核,同超市签订合同以后,就可以开始与超市交易。农超对接的交易流程包括:①报价;②订单确认;③备货与产地质量检查;④装货;⑤运输;⑥收货确认;⑦配送中心质量检查;⑧门店配送;⑨开具发票;⑩超市付款等几项。
报价
报价是农超对接交易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每周一,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向超市总部采购发送报价单。发送的工具以电子邮件为主,有些没有电脑设备的合作社,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报价单。
报价单内容包括:①产品名称;②级别;③规格;④产地;⑤价格;⑥周最大供应数量;⑦产品描述。
“级别”是指农产品的等级,等级的划分是按照超市总部生鲜直采部门制定的“产品标准及质量控制要求”,简称ID卡。超市在采购前会对合作社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标准。
“规格”是指产品个体的尺寸大小。譬如,苹果分成65#、70#、75#、80#、85#、90#等规格。这里的80#表示苹果的直径是80毫米以上。
“产地”是指产品生产的地方。同类农产品产地不同,品质、口感和价格均存在差异。
“价格”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意出售给超市的农产品价格。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价格是指“农产品的到货价格”,即农产品送到某个城市超市的物流配送中心价格。价格包括:①农产品产地的价格;②包装材料;③分级、包装和运输人工成本;④运费;⑤其他成本等。
“周最大供应数量”是指一周内合作社能够向超市供应各个产品的最大量。因为,有时超市对农产品需要相当大,超市必须掌握供应量,以免下单以后,合作社无法满足订单。同时,在合作社供货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超市总部采购员需要在各个城市之间进行协调,把产品提供给最需要的地区。
“产品描述”也很重要,即使同种类的生鲜农产品,不同地区、品种和季节差异相当大,所以必要时需要对这批产品的特征、特点进行描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