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李康宁认为替行刺医生叫好是可怕的“社会病”
“值得担心的是,宣泄一己情绪的‘恶搞’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风行,究竟是经典褪色的原因,抑或压根就是结果?在年轻人无意义的自我创作以外,我们的教科书、育人者与文化创作者,有没有提供多种可亲近的方式,让他们去理解和爱上传统文化?或者创造出打动人心的当代经典,唱出先声,蜕变文风,对抗当代文化中流行的去历史化和去语境化。”
媒体人尤莼洁评论“杜甫很忙”的恶搞风
“一旦求救信息的可信度被整体拖低,以后那些在死亡线上徘徊的网友,可能将会面临更加孤立和绝望的处境,悲剧也会因此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普通人可能不知道如何遏制作为社会问题的自杀现象,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是不开这种戏剧化、闹剧化、噱头化的玩笑。自律,也是一种善。”
评论员易艳刚劝谏网民不要为“微博秀”透支社会公共资源
“‘国考’之所以屡曝泄题丑闻,在于缺乏两大机制,一是司法问责机制,二是考试竞争机制。从近年来的‘国考’泄题事件分析,在泄题事件曝光后,往往都是由考试组织者出面回应,并表示要启动调查。这是有问题的。考试泄题,不管发生在哪个环节都与考试组织者有关。因此,由考试组织者来调查泄题,是自己调查自己。这种调查、问责机制,实质助长了泄题者的气焰,于是前赴后继。”
教育专家熊丙奇分析“国考”屡泄题症结
“一个人的一生无非是‘生老病死’,让老百姓生得起、死得起、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殡葬服务之所以久遭社会诟病,不仅在于其暴利,更在于其暴利建立在‘发死人财’的基础上,违背了社会道德和习俗。所以只有政府听取民意,挤干殡葬服务的价格‘水分’,破除殡葬暴利,才能让老百姓‘死得起’。”
网民浦江潮认为殡葬政府定价不能绕过“民意关”
“达县公车‘坐等报废’虽然是个案,却证明公车浪费何其严重。而这并非孤例,一些地方每遇重大活动,常有大量公车停运,而未见公务受其影响。这‘多余’公车,为何宁等报废而不拍卖?让公车‘瘦身’,就该大刀阔斧。当前应对各地公车使用情况进行普查,对过剩公车,无妨采取市场途径,比如拍卖或转拨方式让其退出。”
网友欣静对公车浪费提出建议
“医生要有尊严地活着,需要更多精神上的尊重。有一些医生的流失,并不是因为钱少,而是因为心累!中国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医生不得不提防着随时被病人告上法庭,不得不书写着世界上最厚的医疗档案、签署着最多的知情同意。这种被患者提防、不信任的程度,在其他国家是不可以想象的。”
专栏作家章蓉娅呼吁让医生有尊严地活着